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9b94e187c24028915fc3ff

D. 过程④需要过程①、②提供ATP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C3的还原.

解答: 解:A、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ATP,B错误; C、③表示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 D、④表示C3的还原,需要的ATP是由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变的细胞中

B. 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RNA片段 C. 原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 细胞中1个原癌基因突变就可导致癌症发生

考点: 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 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A错误; B、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B错误;

C、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C正确;

D、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掌握细胞癌变的原因,明确细胞癌变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单体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可含有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23个四分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共含有92条染色单体,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如果是男性个体的细胞,则可含有22种常染色体和X、Y两种性染色体共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四分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并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难度适中.

7.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

A. ﹣ B. a﹣b C. D. b﹣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 解答: 解:由题意知,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

则双链中鸟嘌呤G占,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占双链的比例是,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旨在考查学生对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8.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染色体上也可携带该致病基因 B.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C.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和儿子的患病概率都是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据此答题.

解答: 解:A、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A错误;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B正确;

C、女性患者可能是杂合子,其丈夫可能是正常的,所以后代儿子和女儿都有患者,也都可能有正常的,C错误;

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一定患病,儿子是否患病由其妻子的基因型决定,D错误. 故选:B.

点评: 题考查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其特点有: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 解:A、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位置是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进行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的分裂并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易位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

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但是单倍体中不一定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则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解:A、据图示可知,种群1、2间存在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正确;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B正确;

C、在不同的环境下条件下,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经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正确;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种形成的过程,对于隔离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受损而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 B. 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细胞免疫受损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C. 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 细胞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A. 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 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 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 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