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b193deb14e852458fb5768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戏曲著作,结构紧凑简练,人物形象鲜明,悲剧色彩十分浓厚,在当时的时代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指向。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的救孤行动实际上是一种爱国行动,为国家存忠良,灭残暴。因为元朝是一个由外族统治的王朝,建立在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上,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元朝称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汉人、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当地各族少数人民)四等。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压抑的,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就是为了表现元蒙统治下的民族矛盾,抒发对故宋王朝的怀念,突出反元复宋的主题。另外,赵宋的统治者以赵孤自比,对程婴等人大力褒扬,追封尊号,建庙祭祀。到南宋末年,程婴等三人已一步步晋封至王爵:程婴为忠济王,公孙杵臼为忠祐王,韩爵为忠利王。这样看来,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更加明显了。

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赵氏孤儿》被改编为京剧、豫剧、秦腔、潮剧、越剧等剧目,深受人们喜爱。也有改编成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这其中最著名的当数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同名电影《赵氏孤儿》,曾经火爆一时。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京剧《赵氏孤儿》和豫剧《程婴救孤》。

1960年,王雁在京剧《搜孤救孤》的基础上,参考秦腔进行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

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演出并拍成电影。京剧《赵氏孤儿》剧情与元杂剧有所不同,增加了卜凤(庄姬婢女)这一角色,增加了魏绛的戏份。其大致剧情: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时庄姬有孕,赵朔死前,与门客程婴、婢女卜凤、庄姬商议,孤儿降生后,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官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前几天在梅兰芳大剧院看了马派的《赵氏孤儿》,由马派著名青年演员杜鹏饰演程婴,此剧在排练中得到了张学津先生的亲自指导,演出十分成功。尤以白虎大堂一折最为精彩:程婴前去“告发”公孙,卜凤(不知程婴与公孙之计)上前打骂,屠杀之。又命程拷打公孙,最后差人去至公孙家中搜出“孤儿”,屠当即于大堂之上摔死“孤儿”,剑杀公孙。这一折对演员的功底要求较高,有唱,有念白,又有做工的展现,常被作为折子戏单独演出。

地方戏中,完整的我只看过豫剧《搜孤救孤》,由著名豫西派红生、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在任职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时带头编排,并主演饰程婴。此剧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后,《程婴救孤》上演200多场,4次进京演出。2004年,《程婴救孤》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又获得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一名,被评为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2005年1月,《程婴救孤》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我个人认为豫剧在唱腔上比较舒展,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不恰当地说,就是特别能够煽情。豫西调又是以悲壮苍凉为艺术特点,擅长表现曲折委婉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李树建本人艺术修为极高,他挖掘整理“豫西调”的传统声腔遗产,走访“豫西调”名家,学习其演唱方法、技巧,琢磨用气、吐字和润腔的诀窍,终于自如地掌握了豫西名生王二顺演唱的基本特点和韵味,曾被誉为“小王二顺”。又潜心向其他豫西名家学习,博采众长,在多年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演唱和表演风格。豫剧《程婴救孤》中,李树建简约了程式化的表演,使唱、念、身段更加生活化,特别是剧中的“失子”和“十六年”两大段唱,兼用“轻声”、“气声”,实为哭唱,前者哭别人,后者哭自己,悲痛欲绝却未见号啕,不胜凄苦却没有声嘶力竭,把无限的悲情化作干涩的雨与颤抖的风,点滴撕扯着、浸润着观众的心。我在观看此剧的时候,从失子一折开始,直到剧终,眼泪是未曾干过的。

《赵氏孤儿》是中国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