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地震概论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c3dd2708a1284ac85043f1

(3)岩石(大西洋两岸的岩石组成、年龄、地质结构相似)

(4)山脉(大西洋两岸的山脉具有连续性)(5)古气候数据

进一步证据:海洋钻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同位素测定年龄

13、恐龙灭绝说: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14、(1959年非正式)1962年发表《History of Ocean Basins》正式发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教授Hess提出海底扩张假说:熔融的岩浆从地球的深部沿着洋中脊流出产生新的洋壳,并向两边扩展,最后在海沟处消失,回到地球内部,形成洋壳的不断更新和循环。

15、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六)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扩散边界——新的地壳在此产生。汇聚边界——地壳在此消失(消减带)。

转换边界——由于扩散边界的扩散速度差异而产生走滑断层,板块之间在此作相互水平运动。

大洋中脊是扩散边界,冰岛是最好的研究地点;海沟是汇聚边界。

16、洋陆碰撞特点:火山弧,陆壳迅速隆起,深源地震。

洋洋碰撞特点:火山弧,岛弧,大的深源地震。

陆陆碰撞特点:两者都不消减;褶皱隆起;形成高原

17、高原隆起的影响:气候温湿、严重荒漠化、堆积大量黄土、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使长江中下游和我国东南地区成为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18、转换边界(转换断层):把两段扩散边界(大洋中脊)连在一起;一般都在海洋,个别在陆地(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浅源地震

圣安德列斯断层: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在此作相互水平滑动

19、Wilson 1963年提出地幔热柱说,1965年提出转换断层

三、应力及应变

20、物质受到应力作用后:变形、流动或断裂

21、应变:描述介质受应力后介质产生的形变

应变有两种基本类型:剪切应变、体积应变

应变是无量纲量

22、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变性释放。

能量的来源: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驱动着板块运动.

23、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地震能

24、地震的过程: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释放应力。这就是主地震。断层调整(余震)

25、陆地至今40亿年,海洋<2亿年

四、震源机制解

26、震源机制解:中间黑的是逆断层,中间白的是正断层,黑白相间是走滑断层

黑色部分表示,人站在其表面感到地表上升白色部分表示下降

27、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欧亚、海岭(有时称两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板块:地壳薄易碎亚欧板块:地壳厚,构造活跃地带,地壳活动剧烈

28、非天然地震:水库地震、地下核爆

水库地震特点:建造水库引起。蓄水一定程度出现小震,满库会发生大震,期限约在两年后,以后会减弱。地震分布在库区附近或者下游,有时在大坝附近,威胁下游

29、鉴别地下核爆与天然地震

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地下核爆的震源深度一般较浅

波形复杂性:天然地震的波形复杂得多

初动解:核爆炸的震源机制解的图示是全黑的

地震波频谱

第五章

Snell定律,临界投射,首波反射波与直达波的问题,波形转换时的Snell定律

第六章地球的内部结构

1、反演:先用观测走时给出距离,并由此推导出速度分布以及地质构造。

2、地震层析成像:射线理论、面波、自由振荡

3、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固体)、地幔(固体)、外地核(固)内地核(液)

第七章地震预报

一、地震预报

1、地震预报的方法: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

2、地震预测: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非地震前兆的识别

假设:(1)均匀应变积累(2)地震不会改变断层的性质

3、应变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释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释放

4、地震预测面临的问题:

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

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

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差

需要更早时间的地震目录记载; 需要更详细的地质构造研究

5、地震空区定义: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处于断裂活动构造带上的无震区域)

6、利用概率预测将来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

7、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

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

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

8、已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

最有希望的5个前兆: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9、中国的地震试验场: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投入大,预报经验无法推广

10、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二、防震措施

1、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3、避震要点: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4、家庭避震、学校避震、户外避震、公共场所避震、野外避震(遇到山崩向垂直方向跑)

5、震后自救: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6、地震脱险后,(1)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九活动;(2)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回房取东西,谨防余震的发生;(3)尽快与家人或单位、学校取得联系,到指定的疏散地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