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地震概论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c3dd2708a1284ac85043f1

第八章宏观地震学

1、影响地震灾害的要素:地震震级、人口密集、地震发生时间、房屋抗震性能

其他要素:破坏累积效应:断裂区烈度加大疲劳效应:多次震动或长时间震动

传播(距离)效应:近震低矮建筑危害大,远震高层建筑危害大

2、目前记录的世界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地震

3、按成因分类:天然地震、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92%发生在地壳其余在地幔上部,构造地震占90%以上

火山地震,岩浆上涌改变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导致破裂,占7%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较少

4、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

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为720km

5、按震级分类:2级微震 2-4级有感地震 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强烈地震 8级以上特大地震

6、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7、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

注:远震,主要是面波,周期大频率低,高楼易倒

近震,主要是体波,周期小频率高,平方易倒

8、地震震级:M=logA

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9、震级与能量的关系:logE=11.8+1.5M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注:震级大未必破坏力大

10、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11、中国采用12度地震烈度表(国际),日本采用7度地震烈度表

12、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13、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4、多遇烈度:重现期50年罕遇烈度:重现期2000年

15、地震烈度、震级与地震影响的关系:

5.0-5.4级,震中烈度6度 5.4-5.9级震中烈度7度 6.0-6.4级,震中烈度8度

6.5-6.9级震中烈度一半为8度一半为9度

5.0-5.9级造成人员伤亡者占24% 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

16、地震地面运动的特征:

(1)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2)地面运动的周期(3)强震的持续时间

17、直接灾害:(1)地面破坏(2)建筑物的破坏(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4)海啸

次生灾害:(1)火灾(2)水灾(3)毒气泄漏(4)瘟疫

18、减轻地震灾害的两种途径:(1)地震预报(2)地震工程途径

19、地震工程的五个部分: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抗震鉴定、加固和抗震救灾

20、地震区划与危险性分析的一些概念: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震级上限

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烈度的衰减与震级和震源距有关

第九章勘探地震学 1、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地质学、物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钻探法

2、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3、人工地震相比于天然地震的优势:

(1)天然地震不可控制(2)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大

4、地震勘探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

第二阶段是室内资料处理

第三阶段是地震资料的解释

5、野外工作的重点: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6、折射波方法可用于确定近地表层的特征

7、反射波方法运用较多,因折射波方法的信号弱

第十章中国汶川大地震与日本仙台大地震

1、时间:2008年5月12日造成约40万人伤亡

2、地震机理:青藏高原向东巨大挤压应力持续释放的结果

3、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影响大的原因:(1)震级大,能量差3倍(2)延迟线厚,地震波衰减慢

汶川大地震伤亡少的原因:(1)发生时间是白天(2)人口密度小

4、汶川地震震级的修订:地震学家在测量地震震级的时候用不同的标度或尺度测量。

5、北大校园没有震感而北京的CBD有震感:远震主要是面波,周期大,高楼产生共振

成都很近但受灾轻的原因:(1)地质结构稳定,位于四川盆地(2)四川盆地被动

(3)四川盆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移动,变为走滑断层

6、中国地震工作在汶川地震的抗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国家台网对汶川地震实现了快速、准确测定

(2)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正确解释了地震灾害的分布(有助于灾害救援的重心放于汶川)

(3)以现代通信技术装备的余震观测协助实现了实时的大规模研究(有助于道路抢修)

7、汶川地震不是三峡大坝引起的原因:

(1)水库最大地震6.1级

(2)重力的水平效应传递较弱,仅20公里以内有震感

(3)洋中脊地震与水有关,至多6.5级(海沟地震由落差引起)

8、青海玉树地震时间:2010年4月1日震级:7.1级

9、汶川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严重,山坡、河岸滑坡严重,断层错动地表破裂及两侧,引起房屋破坏与倒塌严重

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严重:交通破坏、通讯中断、电网破坏

10、日本仙台大地震机理:太平洋板块下插,断层较缓,日本本土下降并且向东平移

第十一章海啸

1、海啸产生的三条件:深海、大地震、开阔逐渐变浅的的海岸条件,缺一不可!

深海:地震释放的能量要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必须在深海

大地震:浪高是海啸的主要特征,m=log2H,H是浪高m是海啸等级

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海啸与海岸线的形状、岸边的海底地形有关

2、海啸是由地震引起,潮汐是由月地引力引起

3、V=根号下gd V是海啸速度,d是海水深度

4、海啸独有的特质:很长的周期(可达1小时)其他特征:速度极快、波长极长

5、海啸与风暴潮的不同:海啸是海水整体的运动,风暴潮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

6、历史上破坏最大的海啸:1755年葡萄牙近海

7、最近的一次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

造成巨大伤亡的原因:(1)8.7级特大地震,符合深海、大地震、断层上下错动的条件

(2)印度洋的历史海啸记录不多,预警系统不完备

8、中国的海啸灾害分析:

(1)只有东海南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可能引起海啸

(2)亚洲东部一系列的岛弧屏蔽了中国的大部分海岸线

(3)中国海域大部分是浅海大陆架地带,向外延伸远,海底地形平缓开阔而不是由深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