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e17f9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5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8·

25)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 A.皇权得以加强 C.相权有所削弱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到丞相掌握着任命官吏的权力,相权较大,所以皇权得以加强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汉武帝时期君臣关系恶化,故B项错误;题干呈现的是相权较大而不是有所削弱,故C项错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说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故D项正确。 2.(2019·

B.君臣关系恶化 D.相权冲击皇权

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察举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察举制的目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门阀,故D项错误。 3.(2018·

考)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 D.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雀”指代“爵”,“猴”指代“侯”,证明汉代选官向下层开放,表达了民间对封侯授爵朴素的向往情怀,故C项正确;黄河下游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

拟)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 5.(2018·

评)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答案 B

解析 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材料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 6.(2018·

拟)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

记述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出处 《唐会要》卷五八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答案 A

《唐六典》卷一 解析 A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故A项正确;题目仅仅牵涉的是三省中的尚书省,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政务犯罪,故D项错误。 7.(2018·

拟)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裁撤地方行政制度的考虑之一即是削减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故A项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并不会因机构的裁撤和合并而增减,故B项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8.(2018·

拟)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答案 C

解析 由“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见科举制把用人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9.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答案 B

解析 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体现了三省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政事堂和中书门下的设置,可以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变迁,未涉及六部,故D项错误。 10.(2018·

广

拟)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可知宋代通过大官僚为主导的宗族建设实现对乡村的控制,巩固和加强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统治,故D项正确。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