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164bb5e1eb91a37f1115c5d

5、隋唐官学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答:隋代统治时间虽短暂,学校制度却颇有建树。其管理已日臻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为五学,属国子监管辖。此外还设有律学,属大理寺管辖。地方也设有州县学。国子监内,下设几个部门有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等。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2.严格规定各类官学的入学资格。唐代的中央官学国子监下辖七学,这七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和广文馆。国子学和太学向来只接受高级官吏的子孙入学,而四门学在广文馆产生之前是除书、算、律三馆之外惟一允许庶人子入学的学校,等级特征没有国子学和太学那么强烈。书学、算学和律学是属于专科性质的学校,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专科学校。广文馆在国子监所辖七学当中是最为特殊的。

3.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①教学计划。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经典。律学是唐律,书学学字书,算学学算经。广文馆就学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

②考试制度。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通两经以上的名经或进士而想要出仕为官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参见毕业试。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由祭酒审阅 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

③统一教材。各官学都以经名家编选,审定的书籍作为统一教材。 4.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唐代官学教师管理建立起选拔、任用、定品、给禄、考核、奖惩等相当完备的制度,使官学的管理日趋制度化、科学化。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①将“束脩之礼”礼仪活动以明文形式规定下来,是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

从政的教育,从思想上受到一定的熏陶。

②给学生适当安排了假期,以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旬假,田假(农忙15天),授衣假(天寒了有15天准备冬衣的假期)。 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公费待遇,并规定奖惩制度。

④中央官学建立了初步的学生守则以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唐代的管学发展管理已相当完善,促进了当时各级各类管学的充分发展。

6、试论述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答:科举制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主观随意性大、易营私舞弊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科举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毕竟有力地保证了选拔的质量。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具体表现如下:

1,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学术文化的地位大大提

高,因为它意味着锦绣前程。所以连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也养成“敬惜字纸”的社会风尚。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2,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通过科举。科举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科举怎样考,学生就怎样学,学校就怎样教,完全成为科举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学习的动机狭隘,知识和能力片面,思想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所以科举从一开始,就不断遭到批评,但科举毕竟从根本上适应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的需要,所以一直延续下来。 7、论述王安石主要的教育改革思想。

答: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体现在他关于人才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一种系统论述上名主要有:

1.教之之道:普遍设立学校,严选学官,对于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原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今士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而凡是于国家政治没有实际用处的都一律要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删除。

2. 养之之道:“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总的看来,王安石的“养之之道”,是一条以管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措施,其基本思路就是从“制禄养廉”出发,在增加俸禄,保障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防止放荡、侈糜的发生,在

教育和制度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用刑罚制裁,以保证官吏在国家政治需要的轨道上正常的发展。

3. 取之之道:①把学校教育纳入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人才必须从学校教育中选拔,“先王之取人也,??必于庠序”。进而建立严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体系。②基层推荐上级考察。自上而下的推荐,回复先王的取士之道。

4. 任之之道:任官以才德为主,而不以出身资格任用。即对工作没有绩效、不合格的人,即便没有犯错误,也要撤下来,而对有工作成绩,工作尽责尽职的人,要给予奖励和提拔,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紧,不要求全责备。

总之,王安石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人才陶冶对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当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等一系列问题上压抑、浪费、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提出了教、养、取、任的一系列具体原则和措施,既解决了人才的有效培养问题,又涉及到了人才的管理、选拔、使用的问题,成为他后来执政时进行教育和科举改革的基本蓝图和方案。促进了宋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 8、试分析论述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之处和对教育管理发展的意义。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