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1a62be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fd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教学难点、重点分析】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不仅如此,《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A级)

倨( )睨( )镬( )嘻( )觑( )渑( ) 怿( )匿( )驽( )刎( )颈之交 列观( ) 二、积累文言知识(B级)

(1)一词多义

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

忽闻门外虫鸣( ) 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 ) 指:秦指示王 ( )

头发上指 ( )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 )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 ) 负:秦贪,负其强 (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不如因而厚遇之 ( ) (2)词类活用(B级)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乃使其从者衣褐 左右欲刃相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之 秦王恐其破璧

[来源:1]

大王必欲急臣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卒廷见相如。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文言句式(B级)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秦,虎狼之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使不辱于诸侯 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三、赏读1~7文段(C级)

1、浏览1~3段,说说本文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

[来源:1]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D级)

作业布置: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4、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三、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4、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注:直截加上标点。)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来源:1][来源:学|科|网]一、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先国家而后私仇”的精神。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二、1、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蔺相如的愤怒,生动形象。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气势。 3、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们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神态。

4、 写蔺相如同秦王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则节节败退。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到鲜明表现。另一方面在武士面前,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武士的迟疑软弱退却形成强烈对比,扫尽秦王与武士的威风。 三、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