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轶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李济深轶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1a8226b9b89680203d825b8

命同盟”(简称“大同盟”),这样更有利于团结更多的人。李济深欣然采纳了宣侠父这个建议。此时,往来苍梧故居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胡兰畦、杨东莼、徐君虎、王亚樵、朱蕴山、吴迈、赖慧鹏、赖刚、李新俊等人,均为座上宾客。故居的议事厅,成为他们商讨筹建大同盟、召开重要会议的主要场所。

1935年7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在香港正式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李济深被选为主席。后因港府暗中监视,被迫回到苍梧故居,在议事厅继续召开大同盟的重要会议。当年12月,大同盟先后发表《成立宣言》,提出了“反蒋抗日”的行动纲领;发表《告同胞书》声援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苍梧龙圩镇古凤村的十二窦石拱桥,在当年是进出两广的必经之处,路经这里,向前仰望,在一座当地人称之谓“望江咀”的山上,“抗日救国”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不断提醒着每一个过往的路人,家国责任不可忘。如今,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抗日救国”四个大字仍依稀可见。这就是当年李济深带领梧州的学生军,用鹅卵石镶嵌出的“抗日救国”四个大字,每字宽13米,笔画宽2米,大气磅礴。

1936年1月,李济深代表大同盟发表了《对时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团体,共同建立反蒋抗日的联合阵线。6月1日,爆发“两广事变”,李宗仁、白崇禧决心另立一个政权机构,请李济深担任主席,共同反蒋。李济深离开家乡梧州来到南宁后,宣侠父把化名为林秀先的红军代表云广英介绍给李济深。云广英把当时中共党内《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精神向李济深作了通报: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更有利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主张把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

李济深先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私怨,欣然接受了中共的主张,放弃了反蒋抗日方针,把逼蒋抗日作为大同盟此后的行动纲领。9月,在李济深努力下,加之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蒋介石为了尽快平息两广事变,双方达成六项条款,其中一条是“中央接纳李宗仁、白崇禧抗日救国的建议,日军如再进逼,由蒋中正领导全面抗战,广西立即出兵参加抗战”。

“两广事变”平息后,李济深请云广英带去致毛泽东的信:“广西当局已同意贵党逼蒋抗日,不打内战的主张。今后,济深必当与贵党合作,努力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并在军事行动方面与红军密切合作。” 云广英也把毛泽东的来信交给李济深,还捎来毛泽东的口讯:向参加福建事变的几位领导人问候。李济深百感交集,表示今后将与中共风雨同舟,共赴国难,合作到底,矢志不渝。随后,他回到了料神村老家。

在此期间,李济深劝说被派来与他联系的张威(共产党员)加入大同盟,由张威担任他的秘书工作。张威为了让李济深接受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改组大同盟的四点建议:(1)设法同中共取得联系;(2)与内地(上海)救国会密切合作;(3)设立海外部,加强对海外侨胞的宣传联络工作;(4)重新登记,对政治上的可疑的分子不予登记,以免特务混入破坏。对这几点建议,李济深接受了,并召集骨干分子宣侠父、梅龚彬等四人来料神村开会。会后,于当年11月中旬,李济深派张威去上海,设法与中共组织及救国会取得联系。张威于12月3日抵达上海,由于当时救国会七君子已被捕入狱,只会晤了吴敏同志,吴敏即随张威一同返回苍梧会见李济深。此后,李济深与共产党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在家乡敌后抗日

1944年8月,衡阳失守,日军进犯广西,桂林告急,广西危在旦夕。广西省政府迁往桂西山区,李济深批评党国要员未议守城就轻言撤退。他说,“蒋介石不要的土地,我们要,他不要的人民,我们要。我们要和人民坚持在敌后斗争,直到胜利。”遂以病养为由,返回苍梧老家,决心留下与日寇周旋,坚持敌后抗日斗争。

1944年9月,李济深离开桂林返回家乡,途经贺县时,看望了疏散到那里的何香凝、柳亚子、欧阳予倩、梁漱溟等人,他们一起登上浮山,作了七绝《题浮山》一首:

“临江江水去悠悠,却有浮山水上留;纵历洪涛千万别,依然砥柱障中流。” 满怀着坚持敌后抗战的决心。他还与在八步、昭平的爱国民主人士商讨了抗日救亡问题,推动他们尽快组织起来,坚持抗战。随后,李济深回到梧州。

李济深刚抵达梧州,日军已从东、北两个方向逼近。他立刻返回家乡——苍梧县大坡的料神村,发动家乡各界人士,建立人民自卫自治动员委员会。派人与罗定的老部下蔡廷锴联络,决心以山高林密的铜镬大山为中心,建立抗日游击区,与敌人周旋。这时,他全家除长子沛文随岭南大学农学院疏散粤北,长女筱梅留居美国,季弟达潮在粤西盐务管理局外,其他家庭成员均在乡下。胡希明、舒宗鎏、陈残云、曾昭森、李铁夫、黄庆云、黄婴宁等一批民主人士,都住在他家,他还派人到贺县八步、昭平接一些民主人士前来避难,并安置了一批进步人士到他创办的苍梧中山中学任教。李镇靖、云应霖、梁漱溟、李伯球、陈汝楫、陈芦荻、冯苏夫等人,都曾先后前来探望他,一时间,故居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李济深安排夫人周月卿和长媳李聘意负责接待工作。

11月10日,日军占领了梧州和苍梧县龙圩,离料神村仅20公里的路程。李济深命令李沛霖,迅速在大坡组织群众,成立抗日组织,仅数日之内,就成立了“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他又立即派人到贺县、昭平,与疏散在当地的爱国人士联系,组织昭平县自卫委员会。

当时华南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有中共的东江纵队、粤中部队、珠江纵队、郁南县民众武装指挥部等组织,还有爱国人士张炎在雷州半岛建立的高雷人民抗日军,蔡廷锴、谭启秀领导的三罗民众武装抗日指挥部。同时,李济深派人与老部下蔡廷锴、张炎等将军联络,按周恩来派狄超白转达的指示:准备以李济深为中心,联络蔡廷锴、张炎等,在西南敌后与未沦陷区,建立半独立性的抗日民主政权。

李济深安排李铁夫、李沛金等人,负责利用收听记录有关抗战电讯,通过自办的油印小报《南报》刊登抗战消息,使当地民众及时了解前线消息,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抗日。《南报》派发到广西桂东南地区及广东郁南、罗定、云浮等地,犹如战斗檄文,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挥戈抗敌。他还支持身边的工作人员陈远图、黄桂荣、胡蔚萱、李

筱菊等人,分别在圩场、村边出版抗日宣传墙报和编演反映抗日内容的采茶戏。这时苍梧南区的乡间,成了李济深开展敌后抗日运动的大本营。是年12月,日寇派一个曾是李济深旧部的汉奸,去苍梧大坡乡李的家中作说客,劝李济深与日本“合作”,并说日本人愿将中南和华南地区交李管辖,遭到李济深严词拒绝。

1945年1月初,李济深率舒宗鎏、胡希明、李沛金、周洪蕃等随员十多人,起程南巡桂东南各县,串连抗日武装。他沿途慷慨陈词,发动民众抗日,到北流时,县城东门口街道两旁,站满了冒着严寒前来欢迎的学生、各界人士及当地民众。李济深看到这热烈的欢迎场面,有感而发,写下了《过北流》诗一首:“舆马分驰到北流,两旁父老尽凝眸。时人哪解余心苦,惆怅将军已白头。”诗句流露出李济深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他也从两旁父老的“凝眸”中,理解到自己身上承担的国家与民族安危的沉重责任。

在玉林时,李济深参加了杨家庄集会,作公开讲演,再一次表示绝不与国民党中央同流合污,负祸国殃民罪责,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保卫自己的家乡,相信抗战最后必定胜利。他致电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建议广西全省应建立人民武装,提倡人民自卫,并尊重民权,促进人民自治。他还与当地党、政、军负责人及各界代表,共商建立粤桂边人民政府,以便有组织地领导抗战,得到了各界代表的支持,但因遭到当时玉林行署主任梁朝玑的强烈阻挠未能实现。梁还派出许多特务,监视李济深的行动。李济深便愤然离开玉林,经陆川前往广东茂名。

2月,李济深南巡途中,得知张炎被捕的消息,非常震惊。李济深打电报给蒋力保张炎;蔡延锴电告余汉谋转呈蒋介石,欲保释张炎;张发奎、张励设法疏通关系,争取释放张炎;共产党组织也设法营救张炎。但一切都无济于事,蒋介石下达密令:将张炎就地枪毙。3月22日,没经任何审判,玉林行署主任梁朝玑就杀害了张炎。得知张炎被害,李济深在悲愤无奈中,赋诗一首:烽烟四垒满山城,无限悲凉赶茂名。莫怪连朝风雨急,代人倾泻不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