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4e5b3ae518964bce847c26

明清社會變遷與早期全球化

Social Change and Early Globalization in Ming-Qing China

授課教師:邱澎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8/11/2014更新)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由明清中國歷史變遷反思「早期全球化」歷程。全球化是個兼具學術討論與政策辯論 的複雜議題,它既是已發生的過去歷史,也是進行中的未來前景。追索十六世紀以來「全球化」的長期演變歷程,確實可說是與西方近代社會鉅變有著極密切關係,但是,若直接將其等同於「西方化」或是「現代化」,則又恐怕嚴重扭曲了這段人類近代歷史演變進程。如果我們能夠試著跳脫以「西方」為中心的既定視 野,轉而審慎凝視不同地區、文明與國家的民眾,考察當時不同地區民眾如何因應十六世紀以降因為海上貿易進展而促使物品加速流動以及與人民擴大接觸的具體歷程,認真對待不同地區自身的歷史發 展,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互為主體」的互動,相信會對全球化這一重要的歷史現象與未來發展,帶來更細緻的認識與反省。本課程將以明清中國社會變遷為主要的觀察平台與對話中介,反思全球化這一持續進行中的複雜歷史現象。

課程大綱

------------------------------------------------------------------------------------------------------------ 第1講: 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清中國史

第2講: 基調與變奏:由宋元海外貿易到鄭和「下西洋」 第3講: 朝貢與互市:民族國家之前的「亞洲秩序」 第4講: 農業即企業?經濟作物與美洲作物的深遠影響 第5講: 在貢舶/商舶/寇舶之間:商幫與海盜的興起 第6講: 安土重遷?國內移民與海外墾殖運動

第7講: 物質與欲望:十六世紀以後的中國「消費社會」? 第8講:「制度化過程」之一:貨幣經濟衝擊下的工作倫理 第9講: 「制度化過程」之二:商貿政策變動與商業習慣的規則化 第10講: 「制度化過程」之三:豪商與高官的金權交換及其困境? 第11講: 重新定位「自我」:人生、社會及世界觀的變動

第12講: 持續妝點「他者」:中國與西方意象的建構

第13講: 長時段看中國與全球化:內亂及外患下的清代「商業革命」 評核方法及作業:

本課程主要由教師演講相關內容,並鼓勵學生課堂思考與提問。評分包括期末筆試(70%)以及平時成績(30%),期末筆試將由教師命題進行現場統一考試,平時成績則包括課堂發言以及導修成績。 導修安排:

由教師提供「指定教材」書單,由修課學生選定研讀,並請助教協助導修。 參考書目 一、主要教材

1.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托皮克(Steven Topik)合著,《貿易打造的世界:

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臺北:如果出版社,2007。 2.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邱澎生、陳巨擘、張寧、連玲玲、巫仁恕、呂紹理、楊淑嬌、林美莉、劉士永等譯,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3. 卜正民(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 編,《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

的系譜學》(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古偉瀛等譯,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4. 魏而思(John E. Wills, Jr.),《1688》(1688 : a global history),宋偉航譯,

臺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1。 5.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沉錄》(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賴鈺勻、彭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 尤根.歐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

洲帝國》(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Jahrhundert),劉興華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 7. 柯嬌燕(Pamela Kye Crossley),《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What is Global History?),劉文明譯,台北:廣場出版公司,2012。

8. 夏繼果、Jerry H. Bentley主編,《全球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二、各講參考資料(其中加星號*者為「推介閱讀」,其內容將與導修選讀以及期末

考試特別相關連)

第1講: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清中國史

1. * 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8,4 (1998):3-15。 2.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前言〉,頁23-47。

3. * 陳國棟,〈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頁1-34。

4. 《貿易打造的世界》〈暴力經濟學〉(頁223-232)。

5. 杉原薰,〈東亞經濟發展之路:一個長期視角〉,收入阿裡吉、濱下武志、塞爾登

編《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馬援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96-152。

6.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收入氏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頁113-148。 7. 陳國棟,〈台灣史與東亞海洋史〉,收入氏著《台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

版公司,2005,頁19-33。

第2講:基調與變奏:由宋元海外貿易到鄭和「下西洋」

1. * 郝延平,〈中國三大商業革命與海洋〉,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六輯,臺北:中研院人社中心,1997,頁9-44。 2. *《貿易打造的世界》,〈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不識好消息〉,頁40-42、

43-46。 3. 欒成顯,《明代黃冊制度》(增訂本),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7,頁335-375、

461-473。 4.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頁29-53。 5. 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6.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裡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

版社,1997,頁35-118。

7. 陳詩啟,〈明代的工匠制度〉,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

版社,1958,頁436-466。 8. 徐泓,1986,〈中國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2冊《經濟

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頁38-44。 9. 栗建安,〈福建地區宋元時期外銷瓷研究的若干問題〉,收入鄭培凱主編《十二至

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與海外貿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30-57。 10.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阿風、倪玉平、許文繼、徐衛東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1,頁52-108。 11. 邱澎生,〈「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是限制?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

政府〉,《台大歷史學報》,26期,2000年12月,頁351-376。 第3講:朝貢與互市:民族國家之前的「亞洲秩序」 1. * 《貿易打造的世界》,〈中國朝貢制度〉,頁33-36。

2. * 陳國棟,〈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收入氏著《東亞海域

一千年》,頁81-102。 3. * 鄭永常,《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台北:稻鄉出版

社,2011,頁159-193(第七、八篇)。 4. * 岩井茂樹,〈明代中國的禮制霸權主義與東亞的國際秩序〉,伍躍譯,收入《日本

中國史研究年刊》刊行會編,《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 5. 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 : 明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台北:

蘭臺出版社, 1995。 6.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化亞洲經濟圈》(朱蔭貴、

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一章〈朝貢貿易體系和近代亞洲〉(頁29-54)。 7. 翟意安,〈濱下武志的朝貢貿易體系理論述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38,3(2005):71-75。 8. 趙令陽,〈記明代會同館〉,《大陸雜誌》,41,5(1970):151-164。 9. 張德昌,〈明代廣州之海舶貿易〉,《清華學報》,7,2(1932):1-18。

10. 鄭樑生,〈嘉靖間明廷對日本貢使策彥周良的處置始末〉,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

研究論集》第一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頁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