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五四制)上学期阶段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doc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五四制)上学期阶段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doc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50cec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9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上学期初三(五四制)

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分值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规矩(ju) 取缔(dì) ..抹(mò)角 .

B. 粗拙(zhuó) .o)乱 缭(liá.

C. 憧(chōng)憬 提(tí)防 ..(yú)于中

D. 迄o)子 (qì)今 疟(yà..涉(shè)水 .

2. 下面各句中词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B. 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蹿。

C.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D.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两,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苔痕上(上面)阶绿,草色入(进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B.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C. 佛印绝类(一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魏学..洢《核舟记》)

D. 故外户(窗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 ...4. 下面的句子主干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A. 主语:我 谓语:发生 宾语:敬意 B. 主语:她 谓语:发生 宾语:敬意 C. 主语:我 谓语:一时 宾语:她 D. 主语:她 渭语:空前 宾语:我

绥(suí)靖 跋山.

阻遏(è) 情.

郁.

迫(pò)击炮 .

i) 眼花要塞(sà.

箱箧(jiǎ) 拐弯.

5. 下列诗词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 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佛印背。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D.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6. 下列标点符号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B.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C. 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

D.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文字,完成7—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7. 选文画横线部分属于消息结构的哪一部分? A. 导语 B. 主体 C. 结语 D. 背景 8. 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B. 选文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C. 选文报道各战线敌人不作任何抵抗,完全被解放军的阵势所压倒。

D. 选文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9. 对选文的特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准确清晰的数字 C. 颇具雄风的选词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信客》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0—13题。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 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麽希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挟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侠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淘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

B. 跌宕起伏的情节 D. 巧妙连用的地名

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麽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0. 给选文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什么当信客 C. 为什么不当信客

11. 信客不好当,最让信客感到痛苦的是 A. 信客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C.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B.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D. 信客不好沟通,难以交流。

B. 怎么当信客

D. 为什么当老师,校长

12. 对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信客任劳任怨: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 B. 信客诚信无私: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C. 信客待人宽容:被呵斥,被职责,依然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D. 信客收入尚可:他代人写信,收入在农村中属中等。 13. 从选文看,最能体现余秋雨语言特色的一项是: A. 一唱三叹,低沉悲怆。 B. 俯仰古今,见微知著。 C. 质朴典雅,精辟畅达。 D. 灵动自然,如诗如画。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桃花源记》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17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