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提高低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76e30203d8ce2f006623fa

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如 “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学生通过猜测得到6句口诀,在理解口诀意义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请学生借助学具表示出每句口诀的意义。在交流中:

生1:(投影图画)我和同桌表示的是“四六二十四”。每堆画4个 , 画6堆,表示6个4。也可以每堆画6个 ,画4堆,表示4个6。用乘法算式表示6×4=24 4×6=24 。

生2:我是用连加的方法表示的。

+6 +6 +6 +6 +6

6──→12──→18──→24──→30──→36 ??

3.求助的习惯。不懂装懂的现象在低段学生中并不少见,危害也不小。学会求助,便是向自主学习迈出的第一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需向学生请教,并且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说“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白,你能解释得更清楚吗”“对不起,刚才你说得我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等向别人求助的话语。也引导学生要懂得尊重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

4.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是数学交流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影响数学交流的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就难以有高质量的交流。缺少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会成为学生之间肤浅的“说话”。在数学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参与交流,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说一些很浅层次的话,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实质内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学生在参与交流前要有一个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思考时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要让学生交流前有一定的准备,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学生才会面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

助推,适当疏引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一起讨论,有意义的对话就必定会出现”。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疏引或指导,在优秀生你争我抢的时候,关注其他同学的反应;在热热闹闹的时候,冷静的将交流带入更高的层次。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促使数学交流更有效。

1.选择合适的交流材料

5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材料进行,材料选择的内容、材料呈现的时机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进行。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中,正确地数出物体平移了几格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们在出示这图后,请学生数数小船平移了几格。

生1:我认为平移5格。(上讲台演示自己的数法) 生2:我认为平移9格。(也将自己的数法演示给同学看) 生3:我认为平移13格。(演示数法)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争论的时间)

师:到底谁数得是对的呢?让我们平移小船再来数一数。请同学们确定自己的观察点,随着小船的移动仔细数。

(教师利用多媒体平移小船,学生慢慢跟着数) 生:是9格。

师:大家还记得刚才是从哪里数到哪里的? 生1:我是从船头数到船头的。 生4:我是从船尾数到船尾的。 生5:我是从船帆数到船帆的。

师:想一想刚才生1和生3为什么没数对?以后我们在数物体平移了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6:生1数出5格是从船头数到船尾,生3是从船尾数到船头,他们两个都没有在同一个观察点上数,所以错了。

生7:数的时候,一定要从一个地方数到平移后的同一个地方。

在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并没有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因为学生头脑中的材料还不够充分,时机尚不成熟。当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再次数了以后,学生已初步感受到物体整体在做平移。再在教师的“大家还记得刚才是从哪里数到哪里的”追问下,学生才意识到要“从船头数到船头” “从船尾数到船尾”等。这时,交流的材料已充分,交流的时机正成熟,教师即让学生讨论“刚才生1和生3为什么没数对?以后我们在数物体平移了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将课堂交流引入更深层次。

2.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

数学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如何实现多向交流并提高交流的效果?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

6

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学交流,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课堂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摆一摆”两次研究课的两个片段。

片段1:

师:刚才我们通过有序的摆棋子,得到了不同的数, 并把它制作成一张表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发现了什 么?

生1:它们都是从小到大的排列的。 生2:棋子越多,摆出的数越多。

师:我们看看他们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生3:十位上的数字在依次加1,个位上的数字在依次减1。 师:说得很好。还有呢?(许多学生一时观察不到还有什么规律。) 师:将它们的十位和个位加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兴奋的):加起来的和就是棋子的数量。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规律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如果有5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呢?你能不摆棋子,运用刚才的规律直接写吗?

现场反应能有序而完整地写出答案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只写出了1、2个,有的甚至无从下手。经研究,我们在这个环节改变了提问方式,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研究。

片段2

师:刚才我们通过有序的摆棋子,得到了不同的数,并把它制作成表格。现在请同学们闭起眼睛,将刚才摆4颗棋子的过程在脑海中再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轻轻地报数。

师:现在有这样一些数:24 、 51 、 32 、 14 ,它是用6颗棋子摆成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24、51是用6颗棋子摆成的,32、14不是。因为32表示十位上有3颗个位上有2颗,一共是5颗棋子。14表示十位上有1颗个位上有4颗,一共也是5颗。

师:24、51为什么是的?

生2:只要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就是的。

7

棋子数量 1 2 3 4 摆成的数 1,10 2,11,20 3,12,21,30 4,13,22,31,40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棋子只是从个位移到十位,它们的总数都是6,那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就等于6。

师:你们还找到了这么简单的规律。如果用5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你能不摆棋子,自己写出来吗?写出来后,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生4:我写的是:5、14、23、32、41、50。我是边在脑中摆棋子,边把数字写出来的。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等于5。

生5:我写的是50、41、32、23、14、5。我是想先把5颗棋子都放在十位上,就是50。接着拿一颗放在个位上,十位上就少一颗,就是41。每次十位上都少一颗,十位上的数就小1,各位上的数就大1,排下去就是32、23、14、5。。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也都等于5。

从上面两个片段可以看出,由于第一个片段的问题设计较为零碎,学生的探究很被动,交流的内容只是浅表层的,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第二个片段通过“这样一些数:24 、 51 、 32 、 14 ,它们是用6颗棋子摆成的吗?”“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两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交流的内容也是深层次的,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3.适时引导整合,促进建构

学生交流的过程,是诸多思维结果涌现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会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学生的头脑中,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交流过程中的新信息、新问题,引导学生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这里,我们也来看看“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两次教学研究。

第一次研究课: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请每个小朋友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说给同桌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