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提高低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76e30203d8ce2f006623fa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

这堂课表面上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十分充分!但课后的学生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却出乎意料,负责访谈的教师说:通过了解得知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72-28=”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有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通过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些问题是造成本堂课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提出改进意见是: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第二次研究课:

下面是全班交流反馈时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9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刚才XX春游是花了19元,减20元是多减了1元,所以减了20元以 后还要还他1元。

师:说的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想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我是把19分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得数是57。 师:为什么要把19拆成16和3而不是其它的两个数呢? 生8:我看被减数是76,76减16算起来很方便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9:我的办法与他(指前一个)的差不多的。我是把76看成79,79-19=60, 60-3=57。所以差是57。

师:你真行!你已经发现自己的办法与XX的是一类的。

生9: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师:答案是对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0 :比较难,不方便。

生11:一会儿加,一会儿减,容易弄错。

师:这个方法大家发现不太方便,那么就放在旁边(教师将此方法板书在黑板的不显眼

的地方)。还有不同方法吗?……

仔细分析第一次研究课的师生对话,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是“有没有”、“是什么”的简单陈述,语言比较单一,基本是“‘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是这样算的??’、‘好的’”的循环反复。课堂交流似乎成了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统计成果的简单罗列。

10

分析第二次研究课,教师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了比较归类,便于建构。

通过不断的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课后的检测和访谈与前一节研究课比较情况大有好转,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方法,即让学生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标得以实现。

深入,开展研究课和课堂观察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教师的观念在更新,但教师很难完全意识到课堂里发生的一切。我们很少有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我们也很少受到关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价值的课堂反馈信息。但我们有共同研究的伙伴,还有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开设研究课和课堂观察,能及时发现课堂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改进和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对策。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开设校级研究课,主要有:“摆一摆,想一想“时分的认识”“6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找规律”“乘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旋转与平移”“统计”“对称图形”“千米的认识”“两位数减两位数”等。

在开设研究课的同时,我们坚持课堂观察。虽然我们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也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里简单介绍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观察者根据课堂实录的所有提问和学生的全部回答,整理并统计出两次“对称图形”教学的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并进行对比分析。(课堂实路及分析过程见附件(1)、附件(2))

“对称图形”课堂教学改进前后的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行为类别 A1.常规管理性问题 改进前 频次 5 10 9 1 0 10 6 百分比 20% 40% 36% 4% 0% 27.8% 16.6% 改进后 频次 3 6 10 7 0 16 6 百分比 11.5% 23.1% 38.5% 26.9% 0% 36.3% 13.7% 11

A.提出问题的类型 A2.记忆性问题 A3.推理性问题 A4.创造性问题 A5.批判性问题 B.挑选回答B1.提问后让学生思考 B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问题方式 B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20 0 0 0 0 1 14 3 0 3 2 20 2 55.6% 0% 0% 0% 0% 5.6% 77.8% 16.6 0% 11.1% 7.4 74.1 7.4% 15 7 0 0 0 0 23 3 0 2 3 24 9 34.1% 15.9% 0% 0% 0% 0% 88.5% 11.5% 0% 5.2% 7.9% 63.2%z 23.7% B.挑选回答B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问题方式 B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 C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 C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C.教师答理方式 评 C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C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C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D1.无回答 D2.机械判断是否 D.学生回D3.认知记忆性回答 答的类型 D4.推理性回答 D5.创造评价性回答 将改进前与改进后的对比中可看出:经分析改进后的教学,在问题设计上相对减少了记忆性问题,而明显增加了创造性问题。在挑选回答问题方式上,改进后的教学给与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和时间,以促进有效交流。同时,从“提问后叫未举手发言”从0%到15.9%可看出,改进后的教学注重了课堂交流的参与度,也反映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在教师答理方式上,两次教学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也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回答类型中,改进后的教学由于教师重视了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创造性评价回答明显增加,表明课堂交流比改进前更有效,我们的课堂分析和行为跟进也是有效的。

成效,见之于学生和教师

在课题组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受益最多的当然是低段学生和教师。在学生层面上,已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礼貌地向别人求助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低段学生在承担多次区级校级研究课课堂交流中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在教师层面上,我们不仅掌握了提高低段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操作方法,也在课堂研究与行为改进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和研究技能。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低段数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安排这学期低段数学

12

组开设4节成果展示课,将研究成果向全校推广。

虽然课题已经结题,但我们的研究步伐并没有停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学生是未来的人才,值得我们精心去培育。人生是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策略分析 李玉华、徐斌艳 小学数学教师 2006-3 P1-3 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思考 朱德江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师》 呼唤有效的课堂交流——“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 陈亚明 宁波出版社 2003.3

附件(1):“对称图形”改进前的课堂实录 附件(2):“对称图形”改进后的课堂实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