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的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 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优秀传统的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 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772fb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 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

内部资料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

内部资料

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 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二是外联,就是 “请进来,走出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 求等八个方面。 赵东海、 梁伟则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 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姜昆 2015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内部资料

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 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五)课题理论依据 1、人的社会化理论 2、发展心理学理论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六)研究预期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厘清不同 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 (八)研究假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

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