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野下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本土化视野下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e6753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5

本土化视野下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一)

摘要:从本土化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文化传承人为主要目标,以知识技能类职业型或实务型一线高端人才为基本规格,以“校政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方式,以休闲文化建设为基本路径,以旅游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为平台。这些对旅游院校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土化;高端人才;民族地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bstract:Thereformofthepersonneltrainingmodesofhighertourismeducationshouldbebasedonlocalizationasitsvalueorientation;nursingtheforefront,toptalentswhoarehighlyskilledandknowledgeableandwillingtobeculture-inheritingpeopleshouldbeitsbasicobjective;“cooperationamongcollege,governmentandindustry;thecombinationwithproducingandstudyingtheresearch”shouldbeitsmainmeans;leisurecultureconstructionshouldbeitsbasicpath;teachingreformofthemajorofhighertourismeducationshouldbeitsplatform.Onlybythesemeanswillthereformbeofgreatacademicvalueandpracticalguiding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highertourismin2stitutionsinminorityareas.

Keywords:localization;toptalents;minorityarea;highertourismeducation;per2sonneltrainingmode当前,旅游本科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或学术化倾向,人才规格单一,导致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适应性不强,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就业率低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而是以巨大社会需求拉动的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发展取代了教育本身的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始终未能提上日程。换句话说,高等旅游教育今后的发展应关注行业自身,服务和引导好行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视野。所谓本土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由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带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应变化。用张维迎教授的话说,本土化“就是要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那些方法去研究自身的问题,然后还要走向世界”1]。按照本土化的要求,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应该关注本土的实际需求,着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决,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核心是推进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扎实推进,能否有所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前提,也是关键。与以往强调培养通用型的旅游人才、毕业生竞相流向发达地区就业相比,培养适合本土发展、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方面有所作为的本土化人才特别是文化传承人,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行业针对性、适应性不强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而且更能够解决当前民族地区以旅助贫、开发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所急缺的人才问题。

本土化人才,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关注并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人才。根据笔者对于旅游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一些旅游景点的实地考察,当前旅游行业在由传统景点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凸显了旅游的文化需求,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熟知本民族历史与文化,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相当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或文化创意、经营和沟通等多方面能力,且能够将旅游文化知识与专业服务技能融为一体的一线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对于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来说,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性机遇,着力解决开发并利用当地民族民俗、民间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等特色旅游资源,实施以旅助贫战略工程所急需的一线高端人才和智力支持问题。为此,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必须坚持以本土化为教育价值取向,切实加强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学和研究,积极营造休闲(旅游)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并依托旅游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扎根民族地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传播或交流能力,且能够主动服务旅游行业发

展尤其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传承人。这里,文化传承人是指专注本民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2]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文化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认为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技术、技艺、技能和文化传统、传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承接3],并将文化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4]。可见,作为本土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传承人,在培养规格方面至少应该具有一定民族的文化技能和技术、技艺(专业素养),对这个民族有深厚情感和深入了解(民族意识),并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或保护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实践能力)。

遗憾的是,人们在理论认识或思想观念上还难以将应用性学科、高级技术应用型或知识技能类职业型人才培养与旅游本科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更谈不上把培养能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爱所从事专业和献身旅游行业的本土化人才特别是文化传承人作为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了。比如,有学者仍认为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潜在定位应该是:初级、中级、高级人才分别定位于“劳动力市场或者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和普通大学毕业生”,“著名大学的旅游优秀毕业生和旅游本科教育实力雄厚的大学”。5]言外之意,旅游人才不仅有层次之分,分别对应于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有明确分工,即高级旅游人才应由学术取向的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培养中级旅游人才,其他的一般性的初级旅游人才则由劳务市场和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这里,把学术研究型人才等同于高级人才,把高级技术应用型或知识技能类职业型人才等同于中级(次等)人才,把操作技能型人才等同于初级人才,实际上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作祟,是人才观的落后和反动,也是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并寻求新突破的根本原因。

不难看出,只有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高等旅游教育在体制运行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进,以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线高端人才短缺问题,从而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及其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解决民族地区以旅助贫、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问题,离不开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能够扎根民族地区并在以旅助贫、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和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有所作为的文化传承人。换句话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不仅是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旅游行业发展、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是当前推进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根本性举措,甚至可以说是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