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f29a1787c24028915fc3a0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学要求 节 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运动概念。 2.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认识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了解参考系的概念,了解对研究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了解时间坐轴的概念。 4.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1.知道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理解位移的概念,能正确计算位移,能用位移分析物体的位置变化。 3.认识物理量中的矢量和标量,知道二者的区别。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2.认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认识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 3.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特点,知道v—t图像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1.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 2.会计算作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3.会判断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 发展要求 教学建议 1.质点 参考系 空 间 时 间 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6.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3.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特点,认识v—t图像中直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1.了解极限思想,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结合速度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2.能正确运用位移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x—t图像特点。 1.本章的重点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 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理解位移的物动某点的瞬时速理意义,能明确区度和加速度。 2.关于矢量,分路程和位移。 可直接给出矢量的基本概念。 3.可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能用v—t图像速度与中间时刻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关系式的推情景。 导,引导学生理解测定瞬时速度的原理。 4.通过实例分理解加速度的析速度变化和速大小等于速度的度变化率的区别,变化率,加速度与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大小、速度变速度的概念。 化量大小、速度方5.关于匀变速向均无必然关系。 直线运动推论,可通过推导,引导学能分析计算分生掌握。 6.不要求用二段做匀变速运动次函数解复杂的的速度问题。 相遇和追及问题。 7.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 能分析计算分作要求。 8.会定性分析段匀变速运动问v—t图像为曲线题。 的问题。 5

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9.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知道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对物理学的贡献。 3.认识地球上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能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直接计算一些简单问题。 1.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推导速度位移公式。 2.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能用多种方法和途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计算纸带理解用打点计上某点的瞬时速度;会运用列表法、图像法分析处时器测定匀变速理实验数据。 直线运动的加速2.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度的原理 3.了解有效数字。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第二章 力

教学要求 节 基本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在一个具体问题中,能找出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教学建议 发展要求 1.本章的重点是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和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2.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弹力和摩擦力分析方法。 4.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6

1.力 知道力的分类方法。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了解与重力有关的自然现象。 2.知道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公式2.重力 G=m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力的方向。 4.了解重心的概念,知道质量均匀的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1.知道什么是形变,了解常见的形变; 2.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3.弹力 都是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摩擦力 1.理解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动摩擦力的方向。理解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能用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2.了解重力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 理解胡克定律F=kx,能用此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含义。 3.了解日常生活、生产中利用和减少摩擦的实例。 5.力的合成 6.力的分解 5.对组合弹簧组劲度系数的问题不作要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理解等效替换的思想。 知道用平行四求。 6.不引入静2.理解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力的合成。 边形定则分析计3.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算多个力的合成摩擦因数。 7.力的合成4.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能用作图法和解析法求合力。 问题。 与分解的计算,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方法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会用正交分解只限于用作图3.能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能用法解决实际问题。 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节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本章的重点是对牛顿定律的正确理解,难点是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解决连接体问题。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会用牛顿定律综合分析解决连接体问题,但其定量计算只限于具有相同加速度的情况。 5.不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 教学建议 1.牛顿第一定律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过程和推理。 理解理想实验是3.知道物体运动不需力来维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科学研究的重要方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法。 5.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探究加1.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及所受速度与力、力的关系。 质量的关2.会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系 3.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控制变量法”。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 理解牛顿第二定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律的瞬时性 3.知道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3.能区分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牛顿第三定律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能运用牛顿定律2.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动力学中的较简单问题。 解决物体运动问题3.会使用正交分解法。 的一般方法。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6.超重与失重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条件。 7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教学要求 节 基本要求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建议 发展要求 1.本章的重点是同一平面内的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难点是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只要求掌握同一平面内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能识别共点力和非共点力。 2.知道平衡状态是指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通过实验得到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分析、计算有关共点力平衡的简单问题。 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明物体的受力情况。 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