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九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fc5b207cd184254a35351c

第九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 主要知识点:

1.名词解释:《解放日报》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 《救亡日报》、《新华日报》 (★) 、“弘报三法” 2.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与意义。(★) 3.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4.试述延安 《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原因、经过、成效和意义。 (★) 5.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 6.简述上海“孤岛” 时期进步新闻界的斗争。

第一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

? 思考题:简述抗战期间,延安报刊初创阶段的情况及意义。

2、延安《解放日报》创办

《解放日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清凉山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报纸,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3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出至27日停刊,共出版2130期。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1、新华通讯社的发展:报社分家,独立发展

1937.1,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于同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两者同时迁往延安。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 思考题: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情况及意义。 “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1. 改革背景: 整风运动 :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

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宣布整风运动的正式开始。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2. 具体动因 见学者高华的概括 客观原因: 有关国际问题的新闻、社论

和文章在报纸版面上占了压倒优势;而对中共及其军队及陕甘宁边区的报道,一时则数量相对较少,位置也不显著。

? 思考题:简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及意义。 所谓改版,就是对办报的思想、方针及相应的业务进行全面系统 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首先直观地体现在报纸版面上,故称之为“改版”。

? 思考题: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和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2.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

3.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4.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 的思想; 5.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6.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报纸应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以及自我批评这三者统一的作风;

7.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A)上海:联合办报好 1、《救亡日报》 2、《抗战》三日刊 B)武汉

1、《全民抗战》三日刊 《大公报》汉口版

2、《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

3、《新华日报》 1938-1947年部分版面

创刊号 新华日报关于营业部被捣毁的报道 4、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与国新社: 青 记:11.8记者节 国际新闻社

二、重庆、桂林等内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 1)重庆:“战时陪都”

①国民党新闻中心内迁及趋势: 《中央日报》

②“重庆各报联合版”:我国新闻 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

2)桂林:抗战时期的“文化城”

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新华军”

? 思考题:试述《新华日报》重庆时期斗争的意义与经验。

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 “澳门四界救灾会”:“七七”事变发生后,1937年9月,澳门《朝阳日报》、《大众报》同人联合起来成立文化、体育、音乐、戏剧界抗日救国组织“澳门四界救灾会”。每周出版《救灾特刊》,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五、民族气节天平上的私营企业性报纸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1)日伪报纸: 2)广播电台:

3)通讯社:伪“满洲国通讯社” 、“中华通讯社” 、“中华电讯社”

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 1)伪满《出版法》

2)“弘报三法”:即《通讯社法》、《新闻社法》、《记者法》

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三、上海“孤岛”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

从1937年11月上海的沦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这五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

1)“洋旗报” :在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纸。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其中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 2)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和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炸弹、手臂、水果、监牢

3)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和爱国志士创办的抗日报刊的艰苦斗争 :《高仲明纪事》报、《炼铁工》、《青白报》

“孤岛时期”的影刊透视:“孤岛时期”,上海出版的影刊达50余种,这些刊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利用孤岛环境,坚持宣传抗战,抵制庸俗影片,如《金星特刊》;2.以宣传欧美影片为主的刊物,如《国光影讯》;3.以电影作为解脱苦闷的良药,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如《银銮殿》。这些影刊,基本以电影时评和影讯报道为主,注重新闻性和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