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青马和兰州战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漫谈青马和兰州战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2f69186f1aff00bfd51e05

兰州右翼临夏两天前已崩溃。马继援想来已经盘算怎样退出兰州了。

中午一点钟,他同沈家岭569团通话,190师参谋长李少白告诉他,白天尚可支撑,夜间就不行了。李少白回忆,马继援当时说了句“知道了”,从语气上就能听出他已经蔫了。

早年兰州流传着一说法:本来双方在沈家岭都已经筋疲力尽打不下去了,但都还苦苦硬撑着。下午马继援来到南山最高的皋兰山主峰,那里望去,西边的沈家岭“一片火海”(这是青马248师师长韩有禄的描述)。马继援用望远镜看着沈家岭,说了一句“娃们,不行了”。马氏父子对其部下统称“娃们”。此语一出,“娃们”顿时军心大乱,再也没有心思打了,争相逃命,一片混乱,最后一败涂地。这种说法未得到青马军官的证实。事实是,只在“试攻”挫败解放军后的22日,马继援驱车来到皋兰山主峰主持战斗现场会,那时当然不会说“娃们,不行了”。

下午两点钟,马继援在82军军部(黄河北岸庙滩子)召集各师长开会,下达了撤退命令。下午4点开始撤退,后勤先行,100师5点开始撤退,248师7点开始撤退,最后190师9点开始撤退并且担任掩护全军的任务。会后,马继援率领82军军部离开了兰州,奔向永登。

经过一个白天惨烈的激战后,解放军主攻的青马一线阵地全被攻破,青马不想玩下去了,决定撤退,解放军已经稳操胜券。接下来发生的是,双方都犯了重大错误。对青马来说,错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全面溃败。对解放军来说,错误是遗憾的,失去了全歼完胜青马主力的机会。

20. 你出错---青马陷入混乱

青马的错误是,撤退开始不久就陷入了混乱,原来制定的撤退计划根本没行得通。

撤退中的失误首先是没有规定轻装简从,一粮一弹都要带走,后勤部门如此,士兵个人也如此。于是,所有物资,各种车辆、大包小件、牲口伤员一齐涌向黄河铁桥,在狭窄的铁桥上立即造成拥堵(铁桥路面仅能勉强允许两辆旧式汽车交会,现在也是这样)。

其次,荒唐的是,沈家岭失守后,190师守狗娃山的568团的两个营(狗娃山不是解放军主攻目标,战损不大)、569团残部和357师竟然先抢着过了河(按规定,190师应在晚9点才能撤离沈家岭,狗娃山并掩护全军撤退),连掩护部队都没布置。

本来,按后来的事实看,解放军先头部队在二十六日0点才到达铁桥,青马有8个钟头组织撤退。虽然沈家岭失守,守狗娃山的568团两个营和小西湖的357师撤退收缩是必须的,但若在华林坪、雷坛桥和现今工人俱乐部等处布置好阻击,还能争取至少两个钟头,组织的好,除了伤亡在阵地上的七、八千人外,其余部队是可以都撤出来的。

负有掩护责任的190师率先过桥,使得整个局面变成了各部队各自逃命。被从阵地上赶下来的190师深知赶紧过桥的重要性,而另两个师则不知是否及时了解了沈家岭的战况。248师师长韩有禄回忆其布置前线部队撤离时间都是在晚间10点以后(不知是否记忆有误),如果真是这样,248师和100师很可能不知道沈家岭的险恶,他们那里丢了三营子尚有二营头营皋兰山,丢了古城岭豆家山还有马架山十里山,而沈家岭丢了,青马的肚皮就晾了出来,再

无遮拦。当然他们也未估计到190师的可鄙行为。真如此,这两个师的多数部队被堵在南岸是必然的。

皋兰山下来的248师还算稍微近一点,东边的100师在20多里地外,虽说理论上几个小时内也能到达,但事实不那么简单。指挥机关后勤部门固然可以按规定时间撤出,但前线的大部队只能在天黑后才能撤出。8月的兰州要在八点以后才能黑下来。248师和100师大部分没能在0点前赶到铁桥。最先撤退的100师指挥机关在晚八点以后才到达铁桥。

青马如何导致了这种局面?原因大致有

一是由于没有应变准备,事前全无撤退预案,在沈家岭战况不利时,从坚守到撤离的战役思想变化太快,青马官兵普遍感到突然,产生精神恐慌,方寸大乱。

二是战场组织糟糕,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宏观的是对各师指定的撤退时间有问题,路远的先出发,路近的晚出发,那么到达铁桥时不都挤到一块了吗?正确的做法是,除了指定的掩护部队外,离铁桥越近的部队越应当早过桥。微观的是对过桥组织不得力,甚至失去了控制,任由各部队无序拥挤;以及枪械军火弹药粮食通通搬运,加剧了混乱程度。

三是最重要的是,沈家岭失守过早,被指定掩护各部撤退的190师余部抢先过了桥,而没有在华林坪和雷坛桥一带布置阻击。最不地道的是,从实际情况推断,无论是沈家岭告急或失守,还是190师余部抢先过桥,马振武都没通知其他部队,其行为和他的沈家岭对手4军在西府战役的作为一模一样,用彭德怀的话说就是“既不报告上级,也不通知友邻部队”。

21. 青马混乱之迷

这其中有几个谜。第一个谜是,青马为什么没能继续增援沈家岭? 无论如何,为了全军命运,向沈家岭追加投资是必要的。

青马西线指挥官是190师师长马振武。马振武在兰州战役期间始终没在他的师部,而是在他自己家里、一套约二百五十平米的住宅里指挥战斗。这套住宅的故事直到前几年才结束。

尽管还有357师归他指挥,但从实际情况看,马振武权限内是无法再向沈家岭增援了。190师六个步兵营中的四个上午就被打残了,剩下的两个营在狗娃山也不轻松;357师的精锐是骑兵团,这个团和190师直属队可战之兵下午也被打残了;357师步兵的两个团,其中一个粘着在小西湖防线(衔接狗娃山战线)不能动,另一个曾增援过狗娃山,虽无大的损失,但因其兵员少(129军辖两个师一共才一万多人),缺乏训练,无太多战斗力可言,让这种部队去增援沈家岭、抵御解放军的强力进攻无大用处。守沈家岭,就要守狗娃山,也要守小西湖,马振武兵力捉襟见肘。

不过,马振武无兵可调,不是说整个青马无兵可调。25日那天,248师和100师都曾准备向沈家岭增援。248师师长韩有禄就曾主动要求增援沈家岭。解放军虽全线突破, 248师和100师手中精兵却还有很多,增援1000人到沈家岭是没问题的。是什么原因使马振武没有同友邻248师协调,要求援兵呢?马振武个人的矜持?面子?可这与全军的命运比又能算多大的事情呢?马振武给人留下了个迷。

其实,对手此刻也成了强弩之末。4军的精锐已大量消耗,四个强悍的团也只剩了一个团的人数;28、29团伺候着狗娃山,也有不少消耗;12师虽完整,却是全军整编时才网罗进来的地方部队,难说有多大的战力。从25日晚攻击狗娃山改成3军的情况看,4军战力基本告罄。从各方面情况看,如果沈家岭不失守,解放军就不会连续夜战;如果沈家岭能再坚持几个小时,至少3军会推迟向狗娃山进攻,从而整个进程会推迟,青马很难说会象后来那么狼狈。

第二个迷是,负有掩护全军撤退之责的190师为什么率先过桥逃命了?这个迷的主角还是马振武。

马继援中午时从李少白处得到的信息是“白天尚可支撑,夜间就不行了”。他可能没想到沈家岭七点中就失守了,但他要求190师掩护全军撤退是很明确的。马振武是西线的总指挥,有190师和357师两个师的指挥权,虽然让马振武直接向沈家岭增兵是难为他了,但沈家岭失守后,狗娃山,小西湖必然要撤守,这样战线收缩,马振武的兵力一下子富裕起来。568团的两个营可堪大用,357师的步兵虽没什么战斗力,但放放枪、壮壮声势还是可以的,因此,在沈家岭狗娃山至铁桥沿途布置新的阻击阵地,特别是在雷坛桥和现今工人俱乐部等处依托皋兰山余脉龙尾山(可得到248师配合),足可以阻挡解放军一阵子,完全有为全军多争取几个小时撤退时间的能力和条件。这是马振武的职责,更可以临机处置。

马振武为什么违反原来的部署让自己的部队先过桥?这个过程可能永远也搞不清了。现有的线索是,190师参谋长李少白过桥后见到马振武,马振武说是马继援命令他将部队撤到北岸在白塔山实施掩护行动的,并说马振武为自己没有贯彻马继援这一命令而懊悔。

这就让人发晕了。原计划是190师留在南岸断后,而马振武版本的马继援指令,严格说来是李少白版本的马振武版本的马继援指令,把方案改成了190师在白塔山实行掩护。白塔山在北岸,属于北山山脉,是个风景胜地,居高临下扼守着铁桥北口,对掩护南岸己方人员过桥有一定小范围战术作用,但显然不能起全局战役性的掩护作用,如果真是马继援让马振武到北岸“掩护”撤退,那马继援也该回军校补习基础军事知识了。

李少白这样讲显然是避重就轻。作为师参谋长,他不会不知道掩护全军撤退应当在南岸还是在北岸布防。即使沈家岭不保,也应有全局观念采取措施应付紧急情况,至少他要提出建议吧。此公从沈家岭跑下来后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赶紧过桥逃命。他那说法大概是推脱在这场青马狼狈不堪的溃败中他个人应负的军事责任。回忆录中这么写,可以让人感到掩护阵地是在北岸,那可是马振武应负责的。李少白在自己和马振武之间把责任推给了马振武,在马振武和马继援之间把责任推给了马继援。

要说马振武就敢违反军令擅自撤离部队逃之夭夭,似乎他也没那么大胆子。现在我们只能猜想:马振武由于190师在沈家岭四个营被打成了一个营,190师直属部队也已经七零八落,若狗娃山剩下的两个营再因为掩护全军而损失掉,那190师就算光了,这种结果对马振武这种青马后期的星级人物的声望是致命的。虽然马振武在战役期间连师部都不去(呆在自家中),但沈家岭失守后形势的险恶他是清楚的。因此,在混乱中同马继援含混地对话、并得到后者惶惶中昏头昏脑的认可,借此为自己留点“骨血”是很可能的。这“本位主义”闹得整个青马散了架。

青马群龙将战败责任归罪于马振武完全有道理。他趋个人小益而忘了青马“团体大义”。

第三个谜是,马继援缘何在25日下午部署完了就跑到永登去了?那里有什么着急的事情等他做?如果他能留下督导,可以改变事情的变化方向。首先是马继援若临场指挥,在最后时刻可以继续往沈家岭补血增派援兵。沈家岭的要害意义他应清楚。李少白说下午五点后马继援不肯再对沈家岭增加援兵了,实际上马继援此刻已经在去永登的路上了,已经脱离了对前线情况的掌握。其次是在沈家岭战线崩溃后,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利用解放军的迟钝,在沈家岭、狗娃山通往市区铁桥的道路上层层设阻,迟滞解放军。这事马振武想不到,马继援总能想到吧。

阵地将要弃守,明明知道青马数万大军命悬于一座铁桥,解放军全线进逼,怎么安全撤退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是硬道理,而主帅却草草部署后交部下去执行,自己早早离场。事实证明,马继援部下的全局观、责任心和协调配合能力都应付不了瞬息万变的军事情势,何以如此信任他们?

马继援、马振武两人最后一幕的表现实在如同儿戏。我前面说过,马继援的战场组织能力太差,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失误。或许以上谈不上是什么迷,都只是青马往日内部运转机制惯性之使然。那就只能说,青马气数尽了。

22. 我也出错---解放军迟钝

解放军的重大错误是在攻克沈家岭后对青马的可能动向没有准确的预测,没有在敌人混乱撤退时进行连续的攻击。事实是,天黑以后,狗娃山山上山下的敌人就已经放弃阵地逃命了,而东线中线青马撤离更早。也就是说,如果能及时发现敌人动向,各军迅猛攻击,特别是从沈家岭东侧的公路和雷坛河直接攻入西关铁桥,战果将大的多,可基本全歼敌人。当时敌人军心已乱,士气全无,且处于混乱状态,一下子打垮完全可能。解放军各军都保留着强大的预备队而最终基本上没派上用场,这就是遗憾了。

事实是,经过一个白天的血战,解放军各军(除了3军)都在整顿,准备第二天继续攻坚血战,或在占领的阵地上构筑工事防备青马反袭。也难怪,此时的解放军从高层到基层都领教了青马的顽强凶悍,行动的指导思想是谨慎,充分准备,稳扎稳打。如果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再下来就不好理解了。

3军前线部队知道敌人撤逃是晚10点多钟,并不算太晚,而且派部队打进去了,那么3军上报野司了没有?野司(老彭)知道后怎么想的?通报各军没有?安排各军立即攻击没有?要知道仅让3军部队沿黄河从西面插入是很危险的。衡宝战役时,135师孤军深入,林总发现后立即挥师全军压上,不然怎么得了。如果青马撤退有序,设置掩护阵地,3军部队即使不被包饺子,独自从一个方向向铁桥推进也不会起什么作用。

如果在3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各军同时对兰州市区和铁桥做向心攻击,青马首尾不能相顾,将败得更惨。

于是乎,第二天早上,19兵团才“攻”上十里山马架山全部阵地,从东面进入兰州, 6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