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82ba28f5335a8102d220fe

下正当竞争必然使学生的这种负担雪上加霜,因为学校把竞争的压力转移给教师,教师又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学生。

从制度层面来讲,是由于:①社会用人制度推动众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学业的成败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家长、学校别无选择;②社会把考试分娄作为唯一参照指标来选拔人才,导致学生没有分数就没有出路,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出路。

从操作层面来讲,是由于①管理体制不完善,学校把学生的成绩看成是教师的成绩,升学率就是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再加上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政策的约束,过分强化了分数、名次和升学率的比重。②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课程设置同和内容选排,本身就超越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加重了负担,而拔高了难度的试卷又无情地推波助澜。③老师素质不理想,教学水平不高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④师德师风的微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

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二者形成一种压迫被压迫的关系。学生苦不堪言,学校积重难返,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越来越淡漠。

2、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评价是奖惩性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分数成为唯一标尺,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批评多,表扬少;限制多鼓励省。另一方面,因为补课和其他竞赛,教师工作量超出正常课时,并向学生收取费用,而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利用中招、高招命题的特权,通过书商和教师向学生滥发重复性或低劣的复习资料。另外,有的老师自己也给学生订各种教辅资料。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使二者之间关系紧张。

3、教师同学校的矛盾。老师因为得不到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只是把教学当

17

做维持生计的职业而不是有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事业,因此会对学校满腹怨气,甚至消极怠工。而学校对老师的奖惩性评价,对不合学校规范的教师的有一系列惩罚性措施,这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矛盾。

4、学校与学校之间因为恶性竞争产生的矛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生源成为各个学校争夺的重中之重。校与校之间相互封闭,没有坡度的校际交流,更不用说共谋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与时代的要求是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

三、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我们舒兰一中作为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并且正在创造着新的、更大的辉煌的省级重点高中,如何传承历史、面对形势、顺应潮流、兴利除弊,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和领导班子成员一道,通过反复学习,认真研讨,同时广泛征求教职工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重视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二是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三是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这是21世纪世纪高中教育对学生培养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就此而言,我们要坚守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地位,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改变单纯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人才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育人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能寻找到学以致用的合适的舞台。当然,全面发展不是全科发展,

18

而是个性化发展,要允许出现怪才、偏才、奇才。于是我们提出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校如何坚守我们的办学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把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当作“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重要的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比如:营造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按照“文明、洁美、安全、有序”的目标,不断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校园达到四季常绿、四季见花、景色宜人,使人一走进学校就有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油然而生,尽享“绿色校园”的惬意;用名言警句、诗画雕塑及宣传警示牌等点缀于花坛之中,使花坛更富有育人的内涵,物在景中,情景交融;在校门大厅内或其他醒目位置,将学校办学历程、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标志进行展示、简介,既宣传了学校,又能引人注目,彰显学校文化底蕴,激发师生爱我校园的自豪感;教学区、运动区内,可适当设置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绿化带,或气势恢宏的大型围墙宣传字画,已达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形成极富特色的楼层文化,根据校舍特点,设置了“艺术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等楼层文化,在其间布置了师生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设置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和功能完善的教育活动室,使之成为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师生及学校办学成果的窗口,学校定期在专栏橱窗或活动室中公布师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成绩、荣誉,

19

公布优秀学生名单,师生活动剪影,优秀教师事迹介绍等,以此让师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二)、 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我校利用制作的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在征集评选、制作和使用系列学校标志的活动过程中,必需要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追求目标,融入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情感和准则,尤其通过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与论文评比,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 (三)、 健全民主规范的学校制度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