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工具,也是一种资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言是工具,也是一种资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bf1b86cc22bcd126ff0c5b

语言是工具,也是一种资源

彭志红

在人们的认识中,语言是一种工具。的确,语言是工具,它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普遍使用。但从语言的使用过程、使用范围、使用频率以及语言的特质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工具的许多特点。

从语言的使用过程看。一般的工具是与主体分离的,工具只有在作用的过程中,才与主体在一起,当完成某一特定过程后,主体便与工具分开。如飞机,只有在飞行时,人才与飞机是一体的,一旦飞机将人送到目的地后,飞机便又作为工具而独立地存在。语言则不同,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主客体始终是在一起的。

当人们的思维还在进行过程之中时,语言便与思维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当思维的成果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时,语言既是一种符号,同时,思维的内容也蕴含其中;从语言的使用范围看,一般的工具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使用对象或相对明确的使用时间,而语言的对象是全人类的每一个人,并且是作用在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它的作用范围之广,作用时间之长,是任何其它一种工具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说,语言不仅只是工具,它应该是一种资源。充分地认识到语言的资源性后,我们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掘语言的功能。

不同的语言,既是一套不同的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一套不同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每一种语言里,都蕴含着操该语言的人看问题的视角与认知模式,这一切,都已无可争辩地深嵌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之中,成为了我们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使用各种语言的人都有人类共同的思维规律和认识规律,但又都在自己的母语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

例如,中国人思考问题的程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英美人思考问题的程序是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在表达时间与空间的方式上,中国人是年—月—日—时—分—秒,而英美人,特别是英国人恰恰相反,是分—时—日—月—年;在社会关系的属性上,中国人遵循姓与名的顺序,而英美人则是名、父名、姓氏名,遵循的是个体—部分—整体;中国人有形象思维的偏好,英美人则有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偏好。 语言环境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生活在多语言国家的人如果能利用好这种语言环境,则有可能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变得更加聪明。新加坡便是这样一个多语言共存的国家,在这个不大的岛国,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其它国家的移入者和众多的暂居者,人们对两种及多种语言的掌握,已成为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除了要学好自己的母语,还要学习一个共同的语言—英语,也就是说,基本上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都存在着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社会自然资源优势。如果我们能透过语言的工具性层面,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便可进一步探究语言对人的作用效力,利用好在新加坡同时共存的这几种语言资源。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语言共存的环境里,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学习及与不同语种的人的交流,不仅可以从对方得到具体的知识性的信息,还应该可以得到另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另一种思维模式,另一种解决问题的通道。当我们在思考某一问题受阻时,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便会在潜意识中自行切换,较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语言仅停留在工具性认识的层面,是对语言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新加坡这样一个多语言国家,不同的语言宝藏在这里汇集,完全有条件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在更大程度上得以激活,知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有效的聚合与释放,迸发出顿悟的火花,取得更

多创造性的成果。

多种语言的共存与交互使用,是新加坡所特有的一种社会自然优势。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有助于新加坡认真研究与调整语言教育的思想,挖掘语言的教育功能,以充分发挥语言的效益,促进新加坡社会的繁荣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联合早报电子版 Zaobao Online)

(作者是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旅居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