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c8b53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0

12、(1)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2)、农谚: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13、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第四、第五。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见注释(1) 一、《恐龙无处不在》

1、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见P33面2-3段划线句子)

4、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p33面第一段)

6、语言分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是不能用巧合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还有很多深层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结构划分: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

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2、问题探究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吗?①撞击说;②火山说。 3、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①“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②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

压扁的沙子。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4、谈谈你对“撞击说”的理解。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5、谈谈你对“火山说”的理解。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6、语言分析: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主要练习三,基训第四、第五。 第7、8课作者与词语。

第9课 桃花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是虚构的。

9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节):渔人在桃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渔人离开桃以及探访桃未果。 10、文中的桃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A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桃花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2、主要练习三、四、五、六;基训四、五大题。

第10课 小石潭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西行 移 步 换 景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 侧面描写

游鱼:快乐活跃 动静结合

小潭流:溪身:曲折蜿蜒 比喻 西南而望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寓情于景

坐潭上、记之而去

记录同游者

2、本文描写了什么景色?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幽美、静穆的景色;突出其“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 按照浏览顺序写,条理清楚。

4、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思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 5、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2)抓特点,用比喻。(3)正面描写。(4)正面、侧面相呼应。(5)对比描写

6、主要练习二、四;基训四、五大题。 第11课核舟记 要做到六会------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核舟。体积小;所刻事物多;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2、找出文中概括中心的词句?说说作用?

“奇巧 ”“ 嘻,技亦灵怪矣哉!” 赞扬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3、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1段:简介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并交代核舟的历。 总 逻 第2段:介绍核舟船舱部分的结构布局。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黄及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分 辑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顺

第6段:总括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量,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总 序

船舱 、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4、(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可分为几个层次?作者怎样说明的?

两层 2-4段为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为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第2段,作者在介绍“核舟”体积时,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舟虽小,但景物众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5、作者介绍核舟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③体现从主到此的逻辑顺序。

6、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的神情态度。苏轼,因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云”。呼应“各具情态”。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等。

7、第4段描述着重刻画“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摹状貌 突出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9、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四、五。 第12课《诗经》两首 《关雎》 1、注释(1)

2、诗中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受挫 (第四五章)

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