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0f746a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9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现代社会人们也认识到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更关注“如何学会更有效的学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及其理论依据以及课题研究的实践、理论意义 1、理论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论依据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越容易产生信息单元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广泛信息是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条件和前提。教学的活动也是依靠信息传递进行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意义建构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可感、形象、交流广泛的学习环境。

3、实践意义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4、理论意义: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它包括视听技术、网络技术和整合技术。

自主学习: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我们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做到“能学”;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做到“想学”;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做到“会学”;培养学习的意志品质,做到“坚持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完成学习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和工具,如光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课题研究的现状与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德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2、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现状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自主学习有了很大的改善,提升学生素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多数学生喜欢自习课,认为自主学习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业效率提高了,作业速度也加快了;养成了静心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自控能力;丰富了课外知识,学会了独立思考。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因素,他们的自主追求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状况还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每天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平时学习压力太大缺少课堂阅读;课堂枯燥乏味缺少思考、提问与讨论,学习效果不佳又缺少方法指导,能制定学习计划却难以落实等。

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素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成绩,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共同探讨与解决的课题与责任。

3、学校条件:我校完全具备完成这项课题的条件:一是学校早在“十五”期间,就制订了详细的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计划,并将信息技术的培训纳入每周的业务学习中,多次派微机教师外出学习,保证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参加郴州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我校老师中级以上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教师的信息技术业务能力完全能承担此项实验。二是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条件完全具备。有大微机室一个,内有微机60余台,供学生上机实习操作;建成校园网并已经投入使用;三是我校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展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十一五”期间课题实验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四是我校领导大力支持,还有一大批求知欲很强的青年教师,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该课题的实验研究献计献策,信心十足,大家齐心协力,力争该课题取得成功。五是我校有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高,并且有十几名老师的电教公开课及信息技术论文获县(市)级以上奖励。

4、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各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中学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七、研究的思路、计划、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2、研究计划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3年(2011年9月—2014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1、09—2012、04)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⑴、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⑵、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 实施阶段:(2012、05—2014、05)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软件,依托合作伙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选择实验课题,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⑴、(2012、05—2012、12)着重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学科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⑵、(2013、01—2013、07)着重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学科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⑶、(2013、08—2014、05)着重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课程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总结阶段:(2014、06—2014、09)

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