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1adbf9fab069dc50220172

利发展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保障。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给滁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机遇。五是我市奋力冲刺“双超”、“千亿滁州”的目标和全省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全面加快实施,为水利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六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水利改革不断深化,为水利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泵站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中小型灌区配套等工程建设,将是“十二五”及到2020年的水利工作重点。 3、水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我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和南北气候变化过渡带,突发性、灾害性气候导致区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利骨干工程框架虽已基本建成,但工程标准不高,配套不齐全,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水利建设任务繁重;二是充分拦截地表径流受到江淮丘陵地形条件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气候条件的限制,蓄水不足、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解决供求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难度较大。三是在追求经济加速增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等外部建设条件的约束,水利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制约因素,治水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水利投资结构不断变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水利发展差异不断增大,各级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城市(现代产业园、示范区、工业园区)防洪治涝工程、水资源调配工程、综合供水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速度缓慢,削弱了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五是我市未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管理分离,不能充分统筹安排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水资源统一规划尚未到位,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待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不高,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人均用水量偏大,传统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亟待提高。六是水管单位“两费”落实标准偏低,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的不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泵站更新改造建设的内容仅限于泵站机电设备更新和枢纽土建工程建设,泵站的灌区配套工程不在建设项目范围内,造成枢纽工程与灌区建设的不同步,泵站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完善的灌排体系。 二、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持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

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2、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

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 根据滁州市情,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构建法治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着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5、坚持突出重点,优化配置建设资金

根据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状况和投资政策,结合我市财政能力,明确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确保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投产,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

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总体思路

围绕全省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结合滁州市实际,呼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全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即:加快建设工程水利,争取建成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尽快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及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同步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为保障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十二五”及到2020年,我市水利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水利建设与发展以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确保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为重点,统筹规划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筑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水利发展、涉水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五大体系,突出加强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市(现代产业园、示范区、工业园区)防洪工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完成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着力解决滁河干、支流及其他河流行洪不畅问题,做好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滁河等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准备;抓紧实施城市(现代产业园、示范区、工业园区)防洪工程建设;结合淮河行蓄洪区调整,稳步推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妥善安排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淮河支流与湖洼地治理及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分期实施防汛抗旱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防洪减灾应急体系。

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优化调度体系,立足现有水源条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实施节水措施,充分挖掘供水潜力。加快驷马山、女山湖、炉桥三大灌区和面上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江巷水库立项建设为着眼点,着力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逐步构建较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持续有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体系。开展水质监测系统建设,强化城市供水水库、河流

的管理与保护,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与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闸坝防污控污联合调度。结合城市防洪除涝建设,开展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和营造,建设水利风景区。进一步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稳定健康的农村水利发展体系。以保障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为目标,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建设和完善小型蓄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加强和推进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以灌区水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新时期农村水利发展体系。

规范高效的涉水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依法行政;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全面完成基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水务管理,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进程;加快水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全面、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涉水事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 (一)水利发展目标

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撑滁州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战略目标。

以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为契机,开展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堤防加固建设;积极实施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建设,妥善安排沿淮等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逐步完善流域综合防洪除涝体系;加快推进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建设;全面加快沿江排涝泵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南水北调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工程;加快滁州市、全椒县、来安县、天长市及凤阳县临淮镇、定远县炉桥镇等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配套实施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工业园、开发区等)防洪排涝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提高保护区防洪标准和抗灾能力。

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小型蓄提水工程、万亩以下灌区、3万亩以下排涝区配套工程,以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带动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以江巷水库立项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沙河集水库抬高蓄水位工程、新建山许水库工程;加快缺水地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江淮分水岭地区水源保障能力,缓解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供水需求增长与水源不足的矛盾。

以驷马山、女山湖、炉桥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为依托,以挖潜配套、改造恢复、节水增效为中心,加大灌区工程建设和配套力度,积极推行节水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1)防洪减灾目标。到2015年,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滁河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全椒县襄河近期治理工程(一期)现已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年内即可完成。其它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名录中我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还有:清流河、来河、涧溪河、小溪河、石坝河、南沙河、板桥河等7条河流争取开工建设;全面完成1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至2015年规划完成小(1)型121座,小(2)型709座;完成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大滁城”、天长市及明光市城市防洪重要区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沿滁河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新增改善除涝面积60万亩。沿淮行蓄洪区、滁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完成淮河、滁河洪水风险图绘制,初步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

到2020年,滁河防洪治理建设按规划设计完成,滁州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全椒、天长城市防洪达到规划标准。各类防洪工程实现良性维护和运行,低洼地区具备与经济发展和防洪要求相适应的除涝能力。遇设计洪水时能够确保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将洪涝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制度,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全市现有小型水库1146座,其中已在册小水库954座(小㈠型水库160座,小㈡型水库794座),不在册小㈠型水库9座,不在册小㈡型水库183座。“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计划安排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61座,小(二)型省计划安排210座,合计271座。规划至2015年加固小型水库830座,其中小㈠型121座,小㈡型709座。

(2)供水目标。到2015年,完成滁州城市供水水源沙河集、城西水库联合调度保证体系;立项建设江巷水库、山许水库等;驷马山、女山湖、炉桥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其它提引外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大滁城”等城市缺水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全市年供水能力新增1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供水标准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乡镇村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再解决15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到2020年,完成三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重要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年供水能力再新增1.5亿立方米。城市和农村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与城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供水体系。

(3)节水目标。到2015年,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75立方米以下。城市供水管道平均漏损率控制在20%以下,节水器具普及率达50%,创建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到2020年,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农业节水水平普遍提高,在基本保持灌溉用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和灌溉保证率的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50立方米以下。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新建项目用水定额全部达到国家节水指标。

(4)农村水利发展目标。至2015年,大型灌区灌溉面积改善、新增15万亩,全市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22万亩,基本完成主要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150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8km2。

至2020年,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基本完成主要中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有效灌溉面积能够与粮食需求相适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2km2。 (5)水利信息化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目标。至2015年,基本建成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要城市、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市水利电子信息系统,推进水利信息共享,水利信息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至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全市信息网络,流域、区域、城市、骨干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部建成,水利信息化水平与小康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相适应。

专栏2 “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 项 目 十二五 2020年 备 注 新增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1.0 1.5 全市年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25 26.5

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150 2020年全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