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酸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核酸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332b7202768e9951e7383a

核酸的化学

学习要求

1.掌握核酸和核苷酸的分子组成,核酸分于中核苷酸的连结方式。

2.熟悉DNA的双螺旋结构,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ATP和c AMP的化学结构。 3.了解t RNA的二级结构,多核苷酸链的简化式。

学习纲要

一、核酸的基本组成

1.碱基 有嘌吟碱和嘧啶碱两大类。在RNA分于中得到的有四种碱基、即腺嘌吟(A)、鸟嘌吟(G)、胞密啶(C)和尿嘧啶(U)。在DNA分于中也得到四种碱基,分别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2.戊糖 RNA为D-核糖、DNA为D-2-脱氧核糖。 3.磷酸 存在于DNA与RNA分于中。

除上述水解产物之外,在t RNA分子中还可得到少量“稀有碱基”。 二、核酸基本组成单位——单核甘酸

嘌呤碱的第9位氮原于或嘧啶碱的第1位氮原子可以与戊糖的第1位碳原子连接形成核苷。核苷分子中的戊糖上的羟基再被磷酸化即为单核苷酸。单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分于中含核糖的叫核糖酸;含脱氧核糖的叫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核酸基本组成单位的比较见教材。 三、DNA分子大小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长,分子量很大,一般在106~1010D。例如:大肠杆菌染色体由400万基对(base pair, bp)组成的双螺旋DNA单分子,其分子质量为2.6×106。它外形很不对称,长度为14 × 106nm,而直径为20nm,相当于原子的大小。多瘤病毒的DNA由5100bp组成,长1.7μm(17000nm),最长的蛋白质之一胶原蛋白,长度只有3000nm,足见DNA之长.DNA有的呈双股螺旋线性分子,有些为环状,也有少数呈单股环状。

四、DNA的碱基组成

DNA分子中的碱基主要是由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四种碱基组成,此外,也含有少量的稀有碱基,如5-甲基胞嘧啶(m5C)和5-羟甲基胞嘧啶(hm5C)等。各种生物的DNA的碱基组成具有如下规律:

1.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同种生物的DNA其碱基组成不同,而且种系间越接近的生物,其碱基组成也越接近。

2.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在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不同器官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基本相似。

3.。在各种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T;鸟嘌呤与胞嘧啶(包括5-甲基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G=C+m5C;因此嘌呤碱基的总摩尔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数,即A+G=T+C+mC(5-甲基胞嘧啶)。这个碱基摩尔比例规律称为DNA的碱基当量定律。

4.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的改变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五、DNA的一级结构

1.定义: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多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核苷酸的种类数量,以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NA的一级结构是由数量极其庞大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and),彼此连接起来的直线或环状分子。形成的核苷酸链都具有一个5?-端和一个3?-端,DNA没有测链,其延长方向总是向3?延长,或5?→3?。 六、DNA的二级结构

1、双螺旋结构(B-DNA结构)要点

(1)主链:由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即一条由3?向5?,另一条由5? 向3?),围绕着同一中心轴(想象的),以右手螺旋方式构成一个双螺旋结构。

(2)碱基配对:两条链彼此依靠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结合在一起,A与T相结合,形成两个氢键;C与G相结合,形成三个氢键。碱基之间相互匹配的情形称为碱基互补。当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碱基顺序确定以后,可推知另一条互补链的碱基顺序。

(3)螺旋参数:每个平面上由两个碱基形成碱基对(base pairing, bp)。相邻碱基平面在螺旋轴之间的距离为0.34nm 旋转夹角为36°,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旋的螺距是3.4nm。直径是2nm。

(4)螺旋表面:双螺旋的链之间沿中心轴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5)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碱基堆积力,氢键,离子键 (6)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外侧。

(7)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与碱基平面几乎呈直角。 2.A-DNA的结构

这种结构是螺旋每圈含11个碱基,呈右手螺旋,只是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的垂直线有19°偏差。B-DNA脱水即成A-DAN。RNA分子的双螺旋区以及RNA- DAN杂交双连也具有A-DAN相似的结构。 3.Z-DNA

里奇在研究d(CG)n的结构时发现的,磷酸基在多核苷酸骨架上呈锯齿状排列,因此称Z-DNA。 Z-DNA为左手双螺旋结构,只有一条深的螺旋槽。 七、DNA的三级结构

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双链环形的超螺旋型(super? helix)和开环型。环形就是DNA链首尾相连或称共价闭合。超螺旋DNA 具有更紧密的结构,当超螺旋DNA 的一条链上出现一个缺口时,超螺旋结构就被松开,而形成开环结构。 (一)、RNA分子的结构

1.RNA(ribose nucleic acid)的类型

在各种生物细胞中, RNA的种类、大小、结构比DNA多样化。依不同的功能和性质,都含有三类主要的RNA:核糖体RNA(r RNA),转运RNA(t RNA),信息RNA(mRNA) 。 2.r RNA

含量占细胞中RNA总量的80% 左右,是细胞中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一种亚细胞结构,r RNA约占核糖体的60%,其余40%为蛋白质。

大肠杆菌核糖体中的r RNA有三类:5SrRNA、16SrRNA 、23SrRNA。

动物细胞核糖体中的r RNA有四类:5SrRNA、18SrRNA 、28SrRNA 及5SrRNA。

2.m RNA

占细胞中RNA总量的5% 左右,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传递DNA的遗传信息,决定着每一种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细胞内mRNA的种类很多,但每种mRNA的数量却很少. mRNA在代谢上很不稳定,原核生物mRNA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真核细胞的可达几小时. 3.t RNA

占细胞中RNA总量的15% 左右,通常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细胞中。 tRNA约有75~90个核苷酸组成,分子量在25,000左右。主要功能是转运活化了的氨基酸。细胞内t RNA种类很多,每一种氨基酸都有特异运转它的一种或几种tRNA。 (二)、RNA 的结构

RNA的一级结构为直线型多核苷酸链,其分子一般比DNA小得多,由数十个至数千个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组成,尽管RNA核糖分子中有2 ?游离羟基,但不形成2 ?,5?磷酸二酯键。 1.t RNA的结构

T RNA的结构的共同特点:

a .含70-90个核苷酸,沉降系数4S b. 碱基中有10%-12%的稀有碱基 c. 3?端皆为CCA-OH结构

d. t RNA有共同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

(1)三叶草模型组成: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额外环及TψC环等五部分组成.

(2)氨基酸臂:由7对碱基组成,富含鸟嘌呤,末端为—CCA。蛋白质生物合成时,氨基酸活化后,连接与这一末端的腺苷酸上。

(3)二氢尿嘧啶环(I):由8~12个核苷酸组成,已具有两个二氢尿嘧啶(核苷酸)分子为其特征,所以称为二氢尿嘧啶环(DHU环)。此环通过3~4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区, 与t RNA其他部分相连。

(4)反密码环(Ⅱ):由7个核苷酸组成。环的中间是反密码子,由三个碱基组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又称肌苷酸)常出现在反密码子中。此环通过5对双螺旋区, 与t RNA其他部分相连。

(5) 额外环(Ⅲ):由3~18个核苷酸组成,不同t RNA分子,其环的大小很不一样是t RNA分类的依据。

(6)假尿嘧啶核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环(T ψ C环)(Ⅳ):由7个核苷酸组成,此环通过5对碱基组成的双螺旋区, 与t RNA其他部分相连。除个别t RNA外,所有t RNA中必定含有-T-ψ-C-环碱基序列,故称T ψ C环。

(7)T RNA的三级结构:为到L形,其生物学功能与其三级结构有密切关系。螺旋区相互作用,各环中的不互补碱基形成额外的碱基对,他们是维持t RNA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 2.m RNA的结构:

(1)3?端:决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的3?端有一段长约30-200个残基的多聚腺苷酸(ploy A),使转录后加上去的,原核生物的mRNA一般不含ploy A。

(2)5?端:7-甲基鸟嘌呤及三磷酸鸟苷为起始---帽子结构 , m7G-5?-PPP-Nm,均为合成后加上的,原核生物mRNA无此特殊结构,5?端结构具有抗核酸酶水解的功能。也与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有关。 3.r RNA的结构

由部分双螺旋及部分环状凸起组成,5Sr RNA也具有类似三叶草形的结构。

(八)、核酸的性质 1.粘度

天然DNA分子的长度可达到几个cm,而DNA分子的直径只有2 nm,所以即使是极稀的DNA溶液,也有极大的粘度。DNA越长粘稠度越大。在加入乙醇后可用玻璃棒将粘稠的DNA搅缠起来。

DNA的溶液是呈粘稠状,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际上显得僵直具有刚性,经不起剪切力的作用,易断裂成碎片。这也是目前难以获得完整大分子DNA的原因。 RNA的粘度要小得多,当核算溶液因受热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发生螺旋→线团转变时,则粘度降低。

2.核酸的紫外吸收

(1)由于核酸的组成成分嘌呤碱及嘧啶碱有强烈的紫外吸收,所以核酸也有强烈的紫外吸收,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蛋白质最大吸收值在280nm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核酸样品中的蛋白质杂质,还可以对核酸进行定量测定。

(2)当核苷酸摩尔数相同时,OD260值大小如下关系:单核苷酸>单链DNA>双链DNA (3)低色效应:双链DNA分子中由于双螺旋里碱基相互堆积,加以氢键的吸引,而处于双螺旋的内部,使光的吸收受到压抑,其值低于等摩尔的碱基在溶液中的光吸收, DNA分子均较其所含核苷酸单位的总和要低20-60%。这种关系称为低色效应。

(4)高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当DNA变性时,由于氢键的断列,碱基堆积的破坏,碱基对失去重叠,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有明显生高称为高色现象。 3.变性

(1)定义:DNA的变性是指双螺旋结构分开,成为两条单链的DNA分子,这个过程分别称为DNA分子的变性。

(2)变性的本质:维系碱基配对的氢键断裂,并不涉及核苷酸间共价键的断裂。两条链彼此分离,形成无规则线团。

(3)变性的表现:生物活性的丧失,粘度下降,紫外光吸收值增加,沉降系数增加,比旋下降。

(4)变性的因素:加热、酸碱、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尿素、酰胺等试剂。

(5)变化:先是局部双螺旋松开成为双螺旋的单链,然后整个双螺旋的两条链分开成不规则的卷曲单链,在链内可形成局部的氢键结合区,其产物是无规则的线团,因此核酸变性可看作是一种螺旋向线团转变的过渡

(6)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DNA加热变性过程是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迅速发生的,它有点像晶体的熔融。通常将50%的DNA分子发生变性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Tm)。一般在70~85℃。解链温度与DNA的性质组成及溶液的性质有关,均一的DNA,Tm值范围小;C≡G 碱基对含量高,DNA分子不易变性,Tm值也大;离子强度低时,Tm值也低,反之, Tm值较高。 4.复性(renaturation)

(1)定义:在适当的条件下,变性DNA分开的两条链,又重新缔合而恢复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完全变性的DNA的复性过程需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开的两条链相互碰撞,在互补顺序间先形成双链核心片断,然后以次核心片段为基础,迅速地找到配对,完成其复性过程。

(2)淬火:如当温度高于Tm约5℃时,DNA的两条链由于布朗运动而完全分开。如果此热溶液迅速冷却,则两条链继续保持分开,称为淬火。

(3)退火(anneal):若将此溶液缓慢冷却,称退火。到适当的低温,则两条链可发生特异性的重新组合而恢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