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4dafe7dd36a32d727581bd

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

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突破坊市时间限制; 分布范围在逐步扩大。 商业活动方面: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 【合作探究】8: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

(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4)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为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1)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合作探究】9:影响商业发展有哪些因素? (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4)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

13

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

(5)人民的辛勤劳动

【合作探究】10:政府对商业实施怎样的管理? (1)商周: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汉:城市设“市”,政府设专职官员对市进行管理,市区与住宅区分开,市的活动有时间限制。

(4)东晋南朝:商业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5)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合作探究】11:隋唐时期商业概况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合作探究】12:宋元时期商业概况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练习巩固】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14

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5、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B、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教学反思】: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

15

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

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3)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抑制土地兼并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均田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