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期末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大学 期末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5a054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a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和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在实际认识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认识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①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和发展 ②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 (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

(2)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 (3)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意义:(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坚持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无条件性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有条件性

①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 ②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3.辩证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验。 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和检验。

7.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 3.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1)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主管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