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语文冲刺训练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08届高三语文冲刺训练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5f734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9

D.当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经营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成为新的经济

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它的巨大作用。

答案:A (B 在“独立坚强的意志”后加“培养”或“磨砺” C “使得”前缺少主语,把“使得”改为“所以” D 句式杂糅,在“新的经济力量”后断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 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申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 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 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 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泛舟 . B. 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危险 . 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鬻:卖 . 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 曩:从前 .

答案:B(这几个词教材中都出现过,B项的“殆”从词性上可以推断为副词,“几乎、将要”之意)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①是说汤应曾从小对音乐有深厚兴趣,⑥是说在墓地旁弹奏琵琶深情地祭奠已亡的妻子,均不能说明“高超的技艺”。含①⑥项的应该排除。其他几项或描述,或衬托,或点染,用多种手法写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但为了赡养母亲,他不得不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以致他不忍再操旧艺,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文末作者交代了其“投身黄河之岸”的结局。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答案:C(“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然后才“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投身黄河之岸”也非汤应曾的结局)

1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

(2)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

(3)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答案:(1)都来学习他的这些技艺,但没有学得好的,周王为此深感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咸”、“罔”、“以为”、“恨”、“期年”, 译出大意)

(2)我很凄凉地答应汤应曾,给他写传记。五年之后(过了五年),我才能够写好(完成)这篇传。(“越”、“乃”、“克”,译出大意)

(3)而叹息知音太少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

参考译文:

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他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

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崇祯年间,当时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传播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藩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米万斛,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著名。

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有一天下雪,(汤应曾)到榆关时,在马上听见觱篥的声音,忽然想念母亲而失声痛哭,于是辞别将军回家去了。

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舟,当时风声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稍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孝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水草丛中跳入船窗中,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老猿)突然抱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儿去了。汤应曾从此失去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

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是妻子已经去世。母亲告诉他说:“媳妇去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打开窗户又见不到。媳妇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听见猿叫,是什么原因呢?我将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如果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汤应曾听了毋亲的话,心情沉痛哀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坟墓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得癫狂放纵,每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食品(给士兵)。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

轸石王子说:戊子年秋天,我讨食的时候在路上遇见过汤应曾,已不见他往日穿着锦衣的风光了。第二年,又拜访汤应曾,他用土锅做饭,拿勺子和筷子侍奉母亲。人们都看不起他,我却对他更肃然起敬。汤应曾仰天长叹:“世上很少知音了,等我母亲去世后,我将到黄河一带去!”我凄凉地答应他给他写传。五年之后,我才能写好(传),唉!世道沦落,命运不好,叹息知音太少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 鸪 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

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答: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

要说明。(4分)

答: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4分)

2008年我国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实属历史罕见。灾害天气从1月中旬到2月上旬,持续

了近一月的时间;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受灾,范围遍及中国南方各省;此次灾害给电力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人民币。

请从三个方面概括今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包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6字) 提示:(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重)大(或者“破坏性强)。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只答“历史罕见”得1分)

22.你的某位亲友想开一间花店,请你为他拟一个简洁、上口、有新意的店名,并简要说明命名

的理由。(4分) 店名: 芳沁餐饮 理由:示例:

取谐音“放心”,指的是卫生干净,客人吃得放心。这个含义通俗易懂,最适合普通大众,老百姓一看就懂。名字很秀气,适合学生、白领、上班族等等;但也适合一般大众,老人、低收入人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