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993bbe7c1cfad6195fa7bf

乡镇村志

第一部分(虎丘乡志)第四章(名胜古迹)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风景区坐落在虎丘乡境内,西傍云岩寺千年古塔,钟灵毓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白公堤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沿山塘河迤逦而西入境,人文景观、文物古迹遍及两岸,名闻遐迩。改革开放以后,虎丘乡进一步发挥名胜古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以旅游事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招商引资,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吸引中外客商,焕发青春。

第一节 风景名胜

一、虎丘山

虎丘山又称海涌山,位于乡之西北隅。总面积18.9公顷。海拔34.4米。虎丘山绕山以溪,为岛式风景名胜。山石全为流纹岩。相传远古时期,虎丘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小岛,随沧桑变迁,遂成平畴山丘,今有“海涌峰”石碑见证。山寺隔河(山塘河)照墙有“海涌流辉”4字。

虎丘名始于春秋。吴王阖闾于周敬王六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514~496年)曾在此建行宫。阖闾死后即葬虎丘。《吴越春秋》载:“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东晋时,司徒王珣与弟王珉于剑池东西各建有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至今已有1600余年。

唐时,因避讳于太祖“李虎”,改名为“武丘”。

北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书阁”于虎丘,藏御书300卷。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陈公楼于剑池两崖间,并置双井供寺僧饮水。绍兴元年至绍兴七年(1131~1137年)名儒尹和靖建祠,后又建“书院”、“水陆堂”、“千顷云阁”。

元末张士诚治苏州时,重凿环山溪,掘土筑为土城。

明代,虎丘山寺曾3次毁于火。崇祯十年(1637年),巡抚张国维捐俸重建山寺。

清康熙皇帝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6次南巡到虎丘,建行宫“含辉山馆”、“万岁楼”和“御碑亭”,并于四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驻跸虎丘禅寺行宫。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僧祖通募集资金,对山寺大加整修,不但恢复了旧貌,还新增了不少建筑,计有景点200多处,屋宇5000多间,为虎丘山寺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三十二年(1767年)、四十五年(1781年)、四十九年(1784年)6次巡游虎丘。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除浮屠与二山门外,山寺建筑均毁于兵燹。此后,被毁建筑重加修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月驾轩遗址新建拥翠山庄。冷香阁新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三年告竣。阁前遍植红、绿梅700余株,赏梅时节,冷香袭人。民国7年(1918年)申时行祠在原石观音殿上重建。民国17年(1928年)钱大钧驻苏州时建通往虎丘的公路(俗称新马路),两年告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虎丘山的名胜古迹。1953年春整修,同年6月对外开放。1955年新建放鹤亭、孙武亭、涌泉亭。1956年清理环山河道,并挖通二山门前的河道,形成内环山河;造海涌桥,修葺百步趋、

牛王庙(即赖债庙);疏通第三泉,砌石驳岸,重建雨花亭。1957年重修二山门,拆除陆公祠。1959年重建玉兰山房、通幽轩,同时修缮小武当与十八折;改建环山路,植大面积毛竹林,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周经幢被击碎,摩崖石刻“生公台”、“千人坐”遭厄运;乾隆年间的香樟木千手观音雕像被焚毁;致爽阁、冷香阁内的名人书画、楹联等被洗劫一空;石观音殿被拆除改为茶室。1979年后,虎丘山名胜古迹才又得到全面整修;小吴轩、冷香阁、生公讲台和枕石等先后重修和恢复旧观。

1983年立冬后,候鸟苍鹭每年从塞北飞来虎丘(次年清明返飞塞北),高峰时以万计数,为虎丘名胜增辉添彩。

1994年起,虎丘风景管理处于每年春季举办“艺术花会”;秋季举办“金秋虎丘庙会”,以其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再现中断了数十年的庙会这一传统习俗,吸引中外游客。

自古以来,虎丘历来就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为世称颂。《吴地记》云:“虎丘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比入山,则泉石奇诡,应接不暇。”(卢熊《苏州府志》)历代名流栖居山中或游览题咏者不可胜数,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

南朝吴兴太守褚渊过吴境,淹留数日,登览不足,乃叹曰:“昔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虎丘是苏州市在国内外知名度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其中被誉为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及元代建筑断梁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3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将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虎丘山风景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鸳鸯冢 原在虎丘山头山门内甬道旁。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建。民国20年(1931年)《吴县志附刊》载:“长洲蠡口人倪士义被诬冤死,妻子杨氏

即绝食七天身亡,合葬虎丘。官府闻奏朝廷便赐鸳鸯二字,故名鸳鸯冢。自洪杨劫后,只剩下不满三尺之石碣,上刻古鸳鸯冢,倒于蔓草之中。后经保墓会访悉,重新修筑,建造方亭以盖冢上。”50年代初,因开挖环山河,冢被毁,亭则移建于山之西南麓钱处士墓对面。

断梁殿 著名元代建筑断梁殿,俗称“二山门”。初建于唐,毁后重建于元至正四年(1338年)。明嘉靖年间重修。距今已有660余年。

断梁殿面阔3间,进深4架,飞檐翘角,黄墙黑瓦,外观古朴庄重。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梁是用两根圆木拼接而成,结构特殊,故又名梁双殿。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人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元代建筑在苏州甚少,这断梁殿就显得格外珍贵。殿内原有顾野王书“大吴胜壤”匾与康熙皇帝书“路接天阊”匾,惜均已毁失。现“大吴胜壤”匾由后人补书。殿北悬“含真藏古”匾,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殿两侧原有频那、耶迦两位金刚的塑像,今已毁。殿后现仍完好地保存着元、明时期的大青石碑4座,分别为元代的《虎丘云岩禅寺修造记》和明代的《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敕赐藏经阁记》,它们是记载虎丘历史和云岩寺塔修建情况的重要文献。

憨憨泉 憨憨泉在断梁殿后上山路西侧。井栏上和井后壁都刻有“憨憨泉”3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相传此井为梁代天监中神僧[左面右含][ 左面右含]尊者从宝华山来到虎丘时所凿,迄今已有1400多年。[左面右含][ 左面右含]尊者,也叫憨憨尊者,因而泉名憨憨。旧时寺僧多在此汲水,供庙中饮用和招待游客。游客如能喝上一杯憨憨泉水煮的虎丘白云茶,乃为人生一大快事。

试剑石 上山路东侧有一块大石,中间像用刀切开一样,分为两爿。一块石上刻着“试剑石”3字。相传春秋末年,吴国著名工匠干将、莫邪夫妇炼成雌雄宝剑,献给吴王阖闾。吴王挥剑一试,石即分为两半。

试剑石历来还有两种传说:一说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阖闾剑。有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遗迹犹存;一说秦始皇掘得吴王殉剑,试其锋利,砍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