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993bbe7c1cfad6195fa7bf

社揖先生。”并建临流杰阁,颜曰:“塔影山光”。临水3楹,额为嘉鱼陈鳣书,曰:“堤上留春”。联曰:“湖山今胜地,唐宋古诗坛。”董国华书。飨堂联曰:“香草遍吴宫,一代风流诗太守;芳尊分杜厦,比邻唐宋谪仙人。”万台书。又柱联曰:“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贺长龄书。祠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兵燹。

张公祠 在绿水桥西,祀明巡抚都御史张国维。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赵锡礼重修。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崇祯七年(1634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10府,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灾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七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明亡,他拥立南明鲁王,是鲁王政权的大学士。及清兵渡钱塘江,他投水殉国。比殁,吴人立祠今所,并建坊表。清任德成《张中丞祠》诗云:“义合勤民祀,忧劳感大夫。东南多疾苦,时事极踌躇。七载经头白,遗碑有泪摹。文襄先后美,我欲两贤图。”张公祠今已毁,原址现为苏州香料厂。

唐宋五贤祠 祀唐苏州刺史韦应扬、白居易、刘禹锡、长洲令王禹偁、寓贤苏轼。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长洲知县江盈科即平远堂建。《百城烟水》:“崇祯时有欲以故宦杂入五贤祠者,陈元素乃题一联云:‘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雅调元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其议始息。”1996年平远堂改建时将唐宋五贤祠移建于原千手观音殿内,并改名为“五贤堂”。

甫里先生祠 在虎丘下塘普济桥西,祀唐赠右补阙陆龟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三十四世孙陆肇域捐资建。后葺敦本堂,祀其先。今已废。

五人祠 在山塘五人墓内,祀明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汤文正公祠 在虎丘西原,祀清代江苏巡抚都御史汤斌。乾隆九年(1744年)建。《苏州府志》:“斌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二十三年由内阁学士擢江苏巡抚,历有政绩。性淡泊,居官不以丝毫扰民。每食惟脱粟豆羹,民间呼为‘汤豆腐’。诏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去日,乞留者万

计。卒后,吴人建祠郡学西,肖像祀之。雍正十二年崇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九年,郡人感其德,又建祠今所。”今已毁。

怡贤亲王祠 《桐桥倚棹录》:“在山塘。雍正八年建。今改为报恩寺。”现为粮食系统开办的虎丘饭店。

李侍郎祠 在白公桥。《桐桥倚棹录》载:“祀国朝平治江南刑部左侍郎李延龄。额曰:‘再活吴民’。清顺治二年安抚使黄家鼒至苏,为明监军杨文骢所杀。朝廷震怒,差都督李延龄、总兵土国宝露刃南下,文骢宵遁。迨剃发令下,福山副总鲁之璵首先倡拒,乡兵四起。国宝必欲屠城,而延龄知城西北居民稠密,且乱民多由胁从,不欲加兵。与国宝分阄二。阄俱写东南,国宝拈得,由盘门屠至饮马桥。延龄封刃不举,吴人遂德之,因塑像立祠,并为建坊。”祠今已废。

二、古桥

桐桥 在山塘街,跨山塘河支流,又名胜安桥。《桐桥倚棹录》:“明夏玑《重修胜安桥记》云:‘苏城西北虎丘山塘之半,有桥曰胜安,以木为之。南宋端平时里人金暹始易以石梁。明正统己未巡抚周文襄公忱,郡守况公钟重建,增广旧制。弘治己未(1499年)耆民周泽、郭鉴等募资重建。高加三尺,广十有六尺,并建亭于桥左。’《府志》谓建桥于咸淳四年,修于明崇祯十一年,再修于清嘉庆十年。‘桐’作‘洞’,并无‘胜安’之名,似咸淳四年以前无此桥矣,未免失考。或者为官绅修志,惮于采访,多匆促成书,而‘津梁’一门,尤无足重轻,故往往沿误,未可定也。清道光二十年同善堂重修时于桥旁得明弘治十二年重建碑,又宋治平元年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碣,附镌‘嘉定四年里尼道景重修’字样,因建立年岁互相符合,名之曰:‘古胜安桥’,董国华记。‘金暹’当从宋碣作‘金守暹’。李其永《桐桥舟中得句》云:‘桥西七十里,不断往来波。千载蛾眉女,此中载得多。三春红烛夜,一片画船歌。自昔成风俗,流波奈若河?’”桐桥为拱形单孔石桥。1963年被拆除。桥堍原有观音阁今为民宅。

彩云桥 又名半塘桥,在山塘街半塘。《半塘小志》:“桥在半塘寺左,横跨山塘。北宋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明嘉靖时重修。清初,桥南堍被毁,康熙二年(1663年)又重建。

赵执信《月夜过彩云桥》诗云:“湖山寂寞夜迢迢,霜信风中酒易消。还是秋来可怜月,照人独上彩云桥。”彩云桥于1955年改为木栏石板桥。1975年又改建为铁栏杆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普济桥 在虎丘以东,原怡贤寺南,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建普济堂而得名。原为木板桥,明弘治七年(1494年)市民周方等募资改建为三孔拱形石级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重建。桥柱镌联:桥东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桥西为“北绕山塘,水泽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1986年,市政府拨款20万将普济桥落地大修,易以柱石,加固桥体,重砌桥栏,复其旧观。桥南西侧同善桥亦一并翻修。1987年元月竣工。同年,金阊区山塘办事处集资翻建山塘街道,不仅在路旁遍植花草树木,点缀假山,增砌花岗石条栏,还在普济桥西侧建紫藤长廊和烟水亭、木兰亭各一座。整修后的普济桥沿河堤岸整齐,路旁花木扶疏,河上舟楫往返,民居错落有致。行人站立桥头,或倚栏小憩,或驻足闲眺,近可览山塘美景,远可望青山塔影,好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

白公桥 即白塘桥。在普济桥侧。《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建。”《府志》:“明万历三十二年重建。”徐士宏《里俗聊闻》:“白公桥、白姆桥俱白居易建。”白公桥1977年拆除,尚有遗址在普济桥北。

塔影桥 位于虎丘山南麓,海涌桥东侧,跨越环山溪,至今保存完好。为单孔石拱桥。桥洞形如半月,势若飞虹,所以又名虹桥。因在桥下可见虎丘塔影,故名塔影桥。桥顶两旁石栏刻“塔影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桥柱顶端有一对狮子,小巧玲珑。桥身为青石组成,呈青苔色,显得古朴凝重。桥两旁各有一副楹联。桥东楹联为“横波留塔影,跨岸接山光”。桥西为“路入香山社,人维春水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发治理了山塘。清嘉庆二年(1797年),苏州太守任兆坰将塔影园改建为白公祠,以祭祀白公。《桐桥倚棹录》载:“白公祠,在虎丘山浜,祠有唐太子少傅白居易。”白公祠为当时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常集于此。嘉庆三年(1798年),白公祠门首的塔影桥建成后,游客可从桥北的虎丘山进入桥南的白公祠。塔影桥依山临水,塔影随波摇曳,人在桥上走,舟在水中行,如同一幅山水风情画,令人留连忘返。

青山桥 又名白云桥,位于普济桥西,跨山塘河支流。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宽3.1米,长3.5米,跨度2.35米。陈基《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

绿水桥 在青山桥旁。跨山塘河支流。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和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1985年又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系青山桥之姐妹桥,合称青山绿水桥。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

斟酌桥 在虎丘。跨山塘河支流。原为木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里人张相泰重建为石梁石板平桥。清嘉庆三年(1798年),苏州知府任兆坰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善堂重修桥栏为铁栏杆。1977年拓修。宽6.3米,长19.6米,跨度6.9米。张大纯《过斟酌桥诗》云:“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汪懋麟诗云:“白公堤外水迢迢,吴女花船背橹摇。最爱桥名是斟酌,也须春酒变春潮。”

望山桥 又名便山桥,位于虎丘路北端虎丘山前。跨山塘河。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站在桥头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普济堂重修。民国24年(1935年)桥被拆除改建为水泥平桥。从此,游山的人毋须在望山桥畔下车过桥而直达二山门前。1977年又扩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花岗石栏,水泥桥面。宽10米,长20.8米,跨度6.7米。

西山庙桥 位于虎丘席场弄西侧,为单孔拱形石级桥,跨山塘河,因旁有西山庙,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里人王廷台等人助建时称元庆桥。宽2.75米,长20.8米,跨度6.7米。东面的桥联为“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丘花濛泪”。

万点桥 在虎丘山寺西,又名“范店桥”。旧以木为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时始易以石梁。现为花岗石板桥,宽2.6米,长4.2米。单孔,跨度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