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993bbe7c1cfad6195fa7bf

安葬了五义士的遗骨,称为“五人墓”。墓碑题“五人之墓”,为韩馨8岁时书。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撰写了《五人墓碑记》。墓门南临山塘河,壁嵌东林党人文震孟撰《五人义助疏》。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坊额“义风千古”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3间,进深6架。明间立“五人之墓”碑,1981年自墓门移此。东次间立《五人墓碑记》和清代书条石10块。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长17米,宽6米,高1.35米。墓碑正面嵌五人名。五人墓原已荒芜不堪,1956年清理维修,加砌墓冢护壁,修享堂,构围墙,植松柏。1966年后又遭破坏。1981~1982年再次整修,拓展墓地,植树绿化。1956年五人墓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葛成墓 葛成(1568~1630年),明神宗时苏州织工反税监斗争的领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增税,机户被迫闭门停工,织工、染工失业,生活无着。葛成毅然领导工人进行抗税斗争,并杀死税棍,烧其住宅,逼走孙隆。抗税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事后官府派兵镇压。为了保护群众,葛成挺身而出,承担责任。官府以倡乱为罪名把他关进监狱,13年后才遇赦出狱。后来,苏州爆发五义士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五义士牺牲后,他在五人墓旁结庐居住,追念五人的义举。崇祯三年葛成病逝,时人按其遗言葬于五人墓之旁,并尊称他为葛贤、葛将军。墓和享堂今与五人墓通用。墓冢坐东朝西,长方形,四周以条石围护,东距五人墓仅2米。墓碑“有吴葛贤之墓”为东林党人文震孟书,立于崇祯三年。《吴葛将军墓碑》为陈继儒撰,立于享堂西次间。1956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56、1981年与五人墓同时进行整修。

陈去病墓 位于虎丘山南麓柏树林中。墓呈圆包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墓碑为“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碑前有花岗石供桌。1935年南社同人于此举行公祭。陈去病(1874~1933年)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号垂虹亭长。吴江县同里镇人,生于苏州。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著有《诗歌堂诗抄》。晚年曾任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回乡后,曾在苏州城内报恩寺受戒。民国22年(1933年)10月4日病逝于故里,终年60岁。墓1982年维修,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钱处士墓 位于虎丘山西麓,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为处士。《荀子》一书中称:“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钱处士名近仁,清代长洲人(今属苏州)。父母早丧,生活贫苦,寄食皮匠家,遂习其业,人称“补履先生”。他性“朴纳,不妄取一钱”。业余读遍经史子集,九流百家,尤致力于《孝经》、《论语》。年76而殁。无子。“由郡中士大夫谋葬今所。”短碣上的“钱处士墓”4字,为当时江苏按察汪志尹题。安葬之日,送葬者数百人。顾日新写了《皮工钱处士》的长诗来纪念他,其中“生乏高轩过,骏骨殁始觉”句,既是对钱的赞扬,也可以说是对当时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抨击。

史金奎、顾士杰义士墓 在虎丘山南麓。民国15年(1926年)4月5日晚,闾邱坊叶汝霖家发生火灾,城北区“同安龙社”义务救火员史金奎在火场奋勇扑救,因被烧断的电线触及,不幸身亡。民国27年(1938年)1月22日下午,高师巷许博明家发生火灾,北区救火会会员(接驾桥吴三珍肉店老板)顾士杰奋勇参加扑救,跌入砂皮巷西口三条桥河中,此时桥堍驳岸突然崩塌,压在顾腹部,致使其内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为表彰救火会会员赴汤蹈火、救灾恤邻之功绩,人们将上述两位救火义士先后葬于虎丘南麓翠荇山庄救火联合会公墓。1994年5月,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刘式浦将军来虎丘视察,叮嘱武警苏州市消防支队为长眠于此的史金奎、顾士杰义士重修陵园。经多方筹划,消防支队于1996年5月投资10万元,修葺冢墓;再立顾士杰铭碑及史义士纪念塔;筑铁栅,修门楼;植龙柏,种绿草,将义士陵园修整一新,“足以日月争光,岗陵并寿”(《义士陵园修建记》)。

四、遗址

新庄遗址 在新庄村。1983年10月发现,由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原为一土墩,周围地势平坦。地表已被建筑施工扰乱。地层内涵比较单纯,上层为黄褐土扰乱层,中层为灰褐土层,下层为深灰土层。中、下层出土遗物类同。发现水井3口、灰坑2个、烧窑1座。水井全系土井,略近圆形。1号井壁用芦苇编织加固,3号井壁以木桩加固,以防井壁崩塌。灰坑均呈不规则圆形。1号坑满贮

碎陶片。烧窑断面呈椭圆形,前端尚存烟道一截,略向前倾。窑底有厚8~10厘米的灰烬,伴黑衣陶、灰陶和印纹硬陶碎片。

出土遗物以泥质黑衣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印纹硬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器。器形有釜、鼎、豆、甑、瓿、罐、盆、盘、杯、壶、碗和角状器等。纹饰除弦纹、方格纹、麻布纹外,还有圆圈纹、云雷纹和变形S纹等仿铜器纹饰。此外还出土石器、榫卯木构件、木锸等生产工具。从遗迹遗物分析,这里可能是东周时期一处以制陶业为主的村落遗址。

五、寺庙庵堂

虎丘山寺 原为晋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珉之别墅,咸和二年(327年)舍建,即剑池分东西二寺。唐避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会昌间毁。后合为一。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为云岩禅寺。元至元四年(1338年)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毁于火。永乐初建。宣德八年(1433年)复火。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十年(1445年)敕赐藏经。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敕赐藏经。崇祯二年(1629年)毁,十一年(1638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并赐额“云岩禅寺”。乾隆十五年(1629年),僧祖通募修。

寿圣教寺 在山塘街半塘,晋道生法师诵《法华经》处,俗称半塘寺。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建,号法华院。宋治平中赐今额。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元至正年间,建千佛阁、毗卢阁。僧继善血书《华严经》藏其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僧南宗重建大雄宝殿、四天王殿、西方殿、演法堂、集僧堂。崇祯十六年(1643年)修。清康熙初,布政使佟彭年重修。寻毁。四十七年(1708年),钦门殷氏倡建大雄宝殿,并书额。殿壁刻置涂金八十八佛像。道光十八年(1838年),僧敏康募修。

半塘寺曾是山塘地区最大最古的寺院之一,但经咸丰十年(1860年)战火后,佛殿毁损,香火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龙寿山房这一别院,不少屋宇多为寄厝棺材之所,和尚亦寥寥数人。苏州末代探花吴荫培游虎丘,途经半塘,必停泊上岸到龙寿山房关心血经保存情况。他目睹寺院内一派凄凉境况,唯恐血经散

佚或遭火厄,于是捐资建造经幢。经幢分铁石两套,先把血经置铁幢内,再将铁幢放到石幢中。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华,时局混乱。当时龙寿山房当家和尚通性,深知血经乃稀世之宝,来之不易,传之维艰,决不能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他暗暗用布帛把血经层层包好,藏匿在寿材中,并钉上棺板,再把它移人许多寄厝棺材的夹弄里。

日军对血经觊觎已久。起初,通性还受到礼遇,但当诱骗不出藏血经的秘密后日军就大为恼火,把他关入狱中,并多次严刑拷问,但通性和尚不为利诱,不怕威逼,决心舍身护经。他被日军关押了两个多月,出狱时已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抗战胜利后,通性把血经从棺材里取出,每逢久雨天晴,便把它放在阳光下轻轻翻晒,以防霉变虫蛀。1949年,通性因旧伤复发,过早去世。解放后,这部弥足珍贵、历尽劫难的血经由通性的家人无偿捐献给人民政府。现被苏州佛教协会妥善收藏于西园寺内。

半塘寺最后一座殿宇于1967年被拆。旧址现为兴佳电工合金厂。残存供桌1张还遗留在该厂车间内。

报恩寺 在普济桥东。《苏州府志》云:“国朝(清朝)雍正十一年,郡人请为怡贤亲王立祠。敕改建寺,命赐紫僧超源住持,名怡贤寺。乾隆十一年诏赐今额。”俗称王宫。现为粮食系统办的虎丘饭店。

小普陀寺 即兴福庵,在西山庙西。文肇祉《虎丘山记》载:“有三佛像,宋嘉泰二年善士吴净心造。清雍正九年僧体仁重建。中奉石观音,始易今名。道光十七年僧定慧募建大殿及照厅等处,并铸巨钟重千余斤有奇。定慧自撰碑文。吴昶有《中兴记》。”今已毁。

东山庙 即古短簿祠,在东山浜,祀晋司徒王珣。珣尝与弟司空珉舍别墅为寺,故居民立庙祀为土神。唐陆东之书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里人任德章等移建今所。王宾云:“东山庙即短簿祠,自山之东抵郡城西北居民祀之。”“珣初为桓温主簿,封东亭侯。”旧址今已改建为万景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