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993bbe7c1cfad6195fa7bf

旌表唐孝子坊 在山塘街井泉弄口东,今虎丘中心小学大门口西侧。旌表孝子唐肇虞。乾隆二年(1737年)题旌。

唐肇虞,字顺江,9岁而孤,事母至孝。明末寇乱,母子相失。号哭访母,遍大江南北,数年出入戎马之中;昼伏夜行,徒步经二三千里,誓不遇母不还。一日欲奋身跃入清流,复思身死母将何依?号哭江滨,行人垂涕。夜宿镇江关帝庙,梦神以金铃系其臂。肇虞心动,遂走金陵。遇一妪;见其憔悴无人形,询其自来。泣以告。妪引之归,出所留妇见之,果其母也。因奉母归,孝养终身。坊后原有旌表孝子祠,乾隆二十四年(1764年)建,祀孝子唐肇虞。裔孙文东蠲置义田500亩,以赡族人。今祠门西侧水磨砖墙尚存;下为花岗石须弥座,雕刻精美。祠已毁。

旌表陶张氏贞孝坊 位于唐孝子坊西侧,为单间双柱石坊。横枋雕有鸣凤朝阳、双龙戏珠和狮子滚绣球图案。坊柱上镌有一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坊西侧八字砖墙尚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旌表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而立。牌坊后建有陶贞孝祠,坐北朝南,依次为祠门和享堂。享堂面阔3间计12.4米,进深7.6米。大梁扁作雕花,有棹木,山雾云透雕云鹤。现为虎丘中心小学音乐教室。

萧烈妇坊 在山塘街井泉弄南端东口,陶张氏贞孝坊西侧。为单间双柱石坊。坊柱上镌一联:“三吴共仰冰霜操;千载常瞻绰楔荣。”坊后原有旌表节孝祠,今已毁。

陈张氏节孝坊 在今山塘街井泉弄南端西口,为旌表清赠奉直大夫陈松妻张氏立。为单间双柱花岗石石坊。

义风千古坊 在山塘五人墓内。为双柱出头石坊。“义风千古”4字为明末名士杨廷枢所书。为纪念在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而立。

宗仁主义坊 在今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前山塘河边。为单间双柱石坊。坊柱上镌一联,上款为“民国七年十二月谷旦”,下款为“邑人张一麟书”。联

语为:“鹿车世泽钟人杰;虎丘清芬挹地灵。”坊额刻“宗仁主义”4字。上款:大总统题给;下款: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坊中部刻:“宗汉家世皖歙迁居吴下六代于是顷在虎丘之侧草创庄祠置田瞻族仰荷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钱公能训呈奉大总统特给宗仁主义四字坊额永垂不朽谨志原起勒示后人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鲍宗汉记”。鲍宗汉,上海德国西门子洋行买办,民国初年国会议员。

旌表胡氏节孝坊 在斟酌桥西侧,今山塘街840号,为旌表清俞赐麟妻胡氏立。为双柱单间花岗石坊。坊柱镌一联:“纶綍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霜。”

山塘街上现残存的石坊还有花园弄口1座,因被居民砌在屋内,云山雾遮,不识庐山真面。

七、碑刻

虎丘云岩寺兴造记碑 在断梁殿。连座高2.48米、宽1.14米、厚0.33米。黄溍撰并书,泰不花篆额。住山普慈摹。元至正七年(1347年)立。

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碑 在断梁殿。连座高3.3米、宽1.26米、厚0.35米。杨士奇撰。沈粲书。陈登篆额。何渊勒石。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立。

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碑 在断梁殿。连额座高3米、宽1.2米、厚0.3米。张益撰。黄养正书。程南云篆额。章敬篆刻。明正统十年(1445年)僧永瑞、永熙立石。

敕赐藏经阁记碑 在断梁殿。高2.22米、宽1.16米。周忱撰。陈祚书。郭磷篆额。明景泰四年(1453年)住山沙门大煚立石。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 幢身方柱形,高0.9米、宽0.7米。上覆四角攒尖顶,下承四方须弥座,通高约3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织造太监孙隆跋。住持净杼、通密赞缘。章藻书并刻。

重修五贤祠记碑 高1.45米、宽0.7米。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孙继皋撰。申用懋书。徐囗篆额。杜士廉镌刻。湮没已久,1982年重新发现于小吴轩地下。

永禁虎丘染坊碑 镶嵌在虎丘山门内右侧墙壁内。连额高2米、宽0.73米。碑文34行,计1480多字。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府元和县、长洲县、吴县勒石。碑石已碎裂。碑面剥蚀,碑文漫漶。据碑上可认之字,尚能看出苏州颁布对虎丘设立染坊污染水质问题发出禁令的概况。雍正年间,虎丘山前开设染坊,排出大量废水,“满河青红黑紫”,“渐致纠壅河滨,流害匪浅。”居民和染坊不断“滋生事端。”当时,皇帝南巡驻跸的行宫建于虎丘,苏州府被迫采取措施,发布禁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河流水质保护法,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河流水质保护法,比英国1833年的“水质污染控制法”早96年,比美国1899的“河川港湾法”早162年。

白公堤石幢 现在五人墓内,俗称方碑。由碑身、碑额、须弥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16米。幢身呈方柱体,面宽0.99米。面东为《重修白公堤》记,明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1612年初)王稚登撰,文从简书。面西为大势至菩萨像,木铃衲子绘并跋,以及申时行、张凤翼、文震孟等捐助修堤者千余人姓名。面北为五百罗汉像,周廷策绘。面南为寒山、拾得像,薛明益绘,陈元素、薛明益书,寒山子诗。木铃衲子勒石立幢。自唐代白居易发动民工开河筑堤以后,至明代已近千年,白公堤因年久失修而多处被水冲决。这时,有一位号木铃衲子的僧人主动发起募资重修白公堤。他“慨然任修堤之役,结团蕉于树下,冬夏一破衲,见酒人游客,大贾商人,舟车往来,则五体投地,膜拜合掌,乞得斗粟尺布,一铢半两,随手授之匠民。如燕营巢,如蜂酿蜜,聚沙成塔,积篑为山”,“终至檀施四集,工役相仍,而修堤大事告成”。重修白公堤石幢碑文正是记载了木铃衲子当年披星戴月,卧雨号霜,矢志重修白公堤这一感人事迹。白公堤石幢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明代遗物,更是白公堤的一个重要物证。石幢原立于青山绿水桥畔,时隔380多年,至解放前已下落不明。1983年,在全市文物普查中于甘露律院遗址被发现,文管部门便将它迁到五人墓园内,建歇山顶方亭加以保护。

五人墓碑 记高2.25米、宽1.1米,张溥撰。章美书。文震孟篆额。马士鲤镌刻。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石。

五人墓之碣 高2.25米、宽1.13米、厚0.35米。明崇祯元年(1628年)韩馨书“五人之墓”。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韩崇识。

吴葛将军墓碑 在五人墓内。高1.7米、宽0.8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陈继儒撰,周靖书并篆额。

奉各宪禁止弋猎网捕示碑 在山塘普济桥南堍民居外壁。连额高2.03米、宽0.8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石。

重修三泉亭文昌阁记碑 嵌在虎丘山小五台东南半亭墙内。高1.3米、宽0.64米。沈慰祖撰。沈志祖书并篆额。李士芳锲石。

虎丘重修五贤祠记碑 在今五贤堂西侧墙内。高1.5米,宽0.8米。明万历庚戌(1610年)孟夏立。

虎丘悟石轩万岁楼记碑 悟石轩,旧名得泉楼,明嘉靖四年(1252年)知府胡缵宗建,御使朱实昌题曰“悟石”。悟石即觉石之意。崇祯四年(1631年)毁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为万岁楼。咸丰又遭毁。光绪再建。万岁楼记碑高1.5米、宽0.75米。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现碑文已漫漶不清。

谕旨碑 在塔影园,今幼儿师范学校内。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追赠李鸿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谕旨碑。高2.4米,宽1.2米。下有赑屃驮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