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四节:当代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课程与教学论》第四节:当代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ac0729af45b307e87197c8

1、试对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作以简评。

答: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这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杜郎口中学经验(即“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高度概括。那么,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呢?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

作为一种理念。几乎为所有的教育者耳熟能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却没有主人的体验,更多的时候还是教师的配角,一切活动均在教师的支配之下,甚至成为教师表演的看客。好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成长起来呢?固然有观念的因素在作祟,但话语权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杜郎口中学首先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无论是 10+35”模式还是“0+45”模式,说到底都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说话的权禾IJ,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动就动,“我的课堂我主宰”,主人的体验本来就该是这样的。试想,如果想说而不敢说,想唱而不敢唱,想动而不敢动,一切看老师脸色行事,谨言慎语,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副『J奴才的扮相,哪里会有主人的体验?这恰恰是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写照。杜郎口中学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这是确立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关键一步。

二是确立了 教服务于学”的教学原则

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师观的问题。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必须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调整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教师太多的支配权,以至于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过程。所以,在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的评比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如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展示、情感的流露、文本的把握、技巧的安排等,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至于学生的感受如何,却往往被忽略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则颠覆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做法,突出了以学为主、“教服从于学”的基本原则。怎样才能把“教服务于学”贯彻到底呢?杜郎口中学的绝招就是让学生放开,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教师工作被称为“开口饭”的工作,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对习以为常的老师而言,简直不知所措;而对那些才华横溢、表现欲强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折磨!为此,杜郎口中学采取了铁一样的硬措施,通过校委班子成员上观摩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9币上达标课、薄弱教师上过关课等一系列措施,坚定不移地解决教师讲得太多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学生的话语权就无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无以实现。让学生说话和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教师到底需要不需要讲,需要讲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讲,不是由教师的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教服务于学”。换言之,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讲,而在于导,这才是教师主导意义的真正体现。

三是确立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1899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对当时美国中小学的课堂作过经典的描述:“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张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

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们对杜威当年的经典描述相信不会陌生,我们今天的课堂依然如此。走进社郎口中学的课堂,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变化:曾让教师无限留恋的三尺讲台不见了,教室三面墙壁都是大大的黑板,按几何顺序排列的课桌变换了模样,课桌分列两排,学生面对面交流,卧坐站蹲,吟唱说笑,各取其便。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班额过大问题,这些体现着教育新理念精华的学习方式,却始终像漂浮在学校上空的幽灵,找不到合适的着陆点,特别在师资、生源、办学条件都不理想的农村中小学,似乎更无法想象。然而,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却变成了现实。杜郎口中学的班额同样较大,一般都在60人以上,教室也算不得大,又是怎样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呢?答案还是要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上寻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教室、黑板、走廊、窗台、地板,都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翱翔的天空。以小组为单位,或五六人,或七八人,在这么多的地方,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因此,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化整为零,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必要条件。可以这样说,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中,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性一步;若从课堂教学本身来讲,这一变革则是具有革命性的。

四是确立了预习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预习、展示、反馈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三个模块,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三三六”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预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由辅助性环节演变为整个教学模式之本的独立教学环节。其实,在教育教学中,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1)在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句话被视为体现着奥苏伯尔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学生已知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预习的价值显然认识不足,教师可以拿出时间精心备课,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备学,学而无备,致使教与学脱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无精打采。这样,无论教师的课讲得多么精彩,除个人表演的意义外,与学生的学习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的反应,教师的努力变成了徒劳的付出!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许多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杜郎口中学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话语权,首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否则,学生即使拥有了话语权,可能无话可说,或者说而不当,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航道。那么,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就流于空谈,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自主的基础,又谈何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的必要基础就是通过预习建立起来的。通过有组织的、充分的预习,学生掌握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了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更清楚自己的疑问在哪里,为进一步的学习形成了积极的心理准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三三六”的模式中,预习不是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小组合作中实施的,这就保证了预习的良好效果。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预习是“三三六”模式成败攸关的一个模块,没有预习就没有展示,没有预习就谈不到反馈,预习是“三三六”模式之本;甚至也可以这样说,预习模块的设置,在教学论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树。

五是确立了“动而活”的课堂灵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不是“静听”课堂,而是“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让

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这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动而活”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灵魂。真正让课堂“动而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2年,杜威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助教克拉普所著的《教育资源的引用》一书写的引言,是对风行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世纪性评述,饱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说:“进步教育运动最广泛、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引起课堂生活意义深长的变化。”杜威还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气氛上的改变”。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和进步教育运动的理论代言人,把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成就归结为课堂生活气氛的变化,而且称之为“意义深长的变化”,由此可见,真正引起课堂生活的某种积极而有效的改变,是多么重要而艰难的事情。因此,当杜郎口中学让课堂变得“动而活”的时候,同样是“意义深长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动而活”是变化的灵魂。“动”是因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生命力的进发;“活”.是因为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是对新生命的追求。由动而活,由活而生成,而发展,而“让效果好起来”。他们应该得到高度的评价,也完全可以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六是确立了一堂好课的新的评价标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是师生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带。因此,课堂教学的优劣客观上成为衡量师生教育生态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说法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即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环节紧凑,教师基本功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等。这些标准本身当然都是不错的,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标准主要还是围绕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展开的,评课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教师个人素质上,就像许多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无论是讲“目标教学”的课,还是讲“尝试教学”的课,也还是讲“创新教育”的课,说到底是教师的素质最重要,所谓“名师都是讲出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以想像一节教师讲得很少甚至不讲的课,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好课的。然而,杜郎口中学却无情地颠覆了这个标准,他们认为一节好课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或者说,评价一节课好差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大面积的动起来,看学生的动是否是在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看学生的活动是否生成了新的发展。学生完全成为了评价的核心,杜郎口中学坚决推行这一评价标准。他们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把课堂完全地还给学生,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无论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有多好,这样的课都不能成为好课。这同样是具有革命性的变化,因为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以往推崇的许多优质课、观摩课和公开课都会大为逊色,甚至需要推倒重来。评价标准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最强大的力量。杜郎口中学确立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是推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种力量。当然,这一标准并不否定教师的素质,事实上,教师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该标准的实施;或者说,越推行这样的评价标准,越需要教师具有高的素质,只不过它要求教师的是“一言一行见功夫”的真素质。所以,杜郎口中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降低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确立了“0作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症,其中尤以作业问题为最,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杀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有七成中小学生“睡不够”.小学生平均每天

睡眠达不到规定时间的占66.6%,中学生达不到规定睡眠时间占77.1%。多达49.5%的学生认为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就在于“作业太多”。为解决学生作业过多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曾制定了多种规定,甚至规定了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可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依然显现愈演愈烈之势。在杜郎口中学,这个问题却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学生课下无作业。“O作业”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什么能够成功?答案就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动而活”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归根到底,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就能自主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业已经失却了存在的意义。

八是确立了“以学控辍”的保学办法

辍学问题是我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大的拦路虎。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不少老师反映,“3O%~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公布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8.95%,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98.1%”感到乐观。辍学问题依然是农村实施义务教育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辍学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因贫失学”。但是,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归因是不准确的。杜郎口中学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里“除了电灯以外没有更多的电器”,按照一般的常理,这里的辍学率恐怕要在两位数以上的。然而,让人们惊讶的是,这里没有一名学生辍学,没有一个孩子流失!辍学问题在这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答案在哪里?还是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自主的,快乐的,成长的。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又怎能会离开这里呢?

九是确立了教科研的行动研究特征

“科研兴校”是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然而,伴随着这句口号的还有刺耳的批评之声,如有的认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表面文章,形象文章,花瓶文章,虚假之风、浮躁之风盛行;更有人据此提出,这样的教育科研无以兴校,中小学不必开展教育科研。应当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科研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但现象:不代表本质,更无法取消本质,教育科研终究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问题不在于教育科研能不能兴校,而在于中小学应开展什么样的科研。杜郎口中学切切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路子,他们用行动和实践击碎对教育科研的攻击。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表明,中小学必须走以行动研究为特征的科研路子,扎根本土,问题来源于本土,方法适合于本土,结论立足于本土,让教育科研成为促进学校成长的力量。

2、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你的教学组织活动有何启示?

答: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蔡林森校长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而创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把新课程改

革“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落到了实处,并处理好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像考试一样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自己所学所思来谈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和应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节课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而不乱。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跟着全体学生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就像车行高速,既无法回头,又有时速限制,只有到了出口时才可以松一口气。这就使得学生每堂课的学习都变得紧张、愉快、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