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1~5章复习资料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1~5章复习资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ad3765a6c30c2258019e12

第一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1.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

0~6岁儿童。

2. 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3. 新的儿童发展观重视个别差异: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发展性的特殊需要。 4.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这个概念使

相对于普通教育提出的。

5. 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

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6.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学前特殊儿童可分为5类: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生理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

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

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常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在学校学习中有明显的学习困难或缺陷的儿童)

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常接触到的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有3种: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关照与教育的儿童)

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包括:构音异常、发生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多动综合问题儿童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包括:智力型、语言型、艺术型、创造型和领导型。

7. 较早设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是蒙台梭利。 8.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效益是指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1)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2)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3)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间接效益是指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1)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2)有助于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社会效益是指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2)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9.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变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

的基础。

10. 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12. 已有的某方面缺陷,如果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特殊教育,障碍问题不仅得不到改善,且可能造成第二

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如听力损伤儿童,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他们的听觉障碍本身问题会加重,同时也会出现情绪障碍或智能障碍。

1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一体化融合教育和整合教育的趋向。

14. 世界各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第一,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可能性;第二,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第三,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定早期干预方案,使他们获得最佳发展。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向良好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1978年起,所有3~18岁的残疾儿童享受适宜的免费教育。 15. 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20世纪60年代 回归主流 20世纪90年代 全纳教育

●回归主流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共识与导向,以它为代表的一种教育哲学理想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

●回归主流的三种教育安置形式: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和教学的回归主流。(教学的回归主流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

●四种突出的回归主流教育模式:资源教室模式(美国与加拿大)、教育配对模式(丹麦)、咨询教师模式(挪威)、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哈尔滨通过的《哈尔滨宣言》正式提出了全纳性教育的观念。 ●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

●全纳性教育的特征(从学生、教师与工作人员、课程3个角度记忆):(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教育;教育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2)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3)全纳性教育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题教育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

●整合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专项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将儿童作为学习主题的“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传递知识的课题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如果遇到论述题,请把课本P24中,该段后面一部分话也写上。)

必须背诵内容:4, 6, 8, 14(意义), 15(回归主流的定义和教育模式, 全纳教育特征, 整合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章 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 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三个类型: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脑瘫、癫痫、哮喘)儿童。

2.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 听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4.

5.

5. 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

(1) 遗传与先天因素

(2) 疾病因素(白内障、沙眼、角膜炎、视网膜脱落) (3) 意外事故

6. 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问题: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1) 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丧失或减弱,听觉和触觉可以起到补偿作用。 (2) 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

(3) 机械记忆能力强,想象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大。

(4) 语言往往与形象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 (5) 性格问题较多,容易造成儿童性格怪癖和自卑心理 (6) 动作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7. 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 定义 鉴别方法 视敏度 视野 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 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

万国视力检查表(C图形)、史乃仑视力检查表(E图形) 对比检查 卡片检查 行为观察 8. 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教育;(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

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9. 视障儿童教育的内容:

感知机能训练(残余势力的利用和保护、听觉训练)

运动能力训练(头、颈部,翻身,坐,爬行,站和蹲,走,定向行走,手) 认知训练

语言训练(说话、表达复杂意思、运用面部表情和姿态)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与同龄人交往、培养良好个性、正确运用语言与人交往) 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饮食、穿脱衣、上厕所、个人卫生)

10. 学前视障儿童教育方法: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

(这里常考简答和论述题,请理解好每个方法的定义和运用P48~49)

11. 二级重听是指人对日常语言有听觉困难,与别人交谈时感到模糊不清;一级重听是对较大的谈话声、

汽车声感觉模糊;二级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一级聋患者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需要依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请记好每个类型相对应的表现,常出选择题)

12. 学语前耳聋是指儿童在出生后至4岁前发生的听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