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文言文虚词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考复习之文言文虚词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d2111455270722192ef7de

7、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8、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9、10、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1、12、表示因果关系,

13、14、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5、【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6、【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7、【既而】不久,一会儿。 【何】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5、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6、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何:通“呵”,喝问。 9、10、【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1、【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表语音停顿,不用解释。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