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4fc5d1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9

第五章 工艺(或农艺)技术方案

5.1技术方案

5.1.1项目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

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3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技术包括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田间工程建设等。技术来源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的文件和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具体的实施技术由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辽宁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进行指导。其关键技术如测土技术、地力与墒情监测技术、测土平衡专用肥生产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5.1.2粮食增产主要路线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12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改造现有灌排设施,有条件的地方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开发利用有限资源;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防控重大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配套和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设,大幅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进一步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二)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培育高产、

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重点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

(三)改进耕作方式。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保护性耕作,均衡土壤肥力。

(四)推广重大技术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进行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玉米重点推广增密技术、全膜双垄沟播、催芽坐水种等技术,推广玉米增密技术单产可每亩提高50公斤左右。

(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加快推广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六)加大病虫害防控。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

5.1.3主要工(农)艺技术与标准 1、农田基础建设

a.土地平整与治理,满足1日大雨条件下不产生径流,便于大规模农机化作业。

b.田间排水,修建排水沟工程,可防御10年一遇洪涝灾害。 c.维修改造机耕路,路宽3米,满足农机化作业的要求。

e.完善农田防护林网,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2、地力建设

a.秸秆还田,每亩地秸秆还田量不少于150公斤,提高耕地的地力。

b.有机肥施用,每年深施有机肥500公斤/亩,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两年内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机质提高5克/公斤。

c.测土平衡施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亩施玉米专用肥不小于20公斤。

d.深耕深松,深翻深度达35cm以上,全面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厚度达25厘米以上,促进底土熟化。利于作物根系向深层伸展,雨季能蓄水贮墒,减少地面径流。

5.1.4技术流程图

5.1.4.1新增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工艺技术流程

新增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农田基础建设和配肥、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等内容。

土地平整田间 排灌 设备节水灌溉设备机耕路防秸杆还田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配肥站建设地力监测墒情监测科技培训设施

区域性农技服务 ↓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5.1.4.2玉米生产农艺技术流程

本项目所种植的作物2.0万亩为玉米,主要的生产过程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内容。主要参数有玉米播种量3.5公斤/亩,亩保苗3000株左右,追肥按作物营养诊断结果确定施用肥料种类和数量,视墒情进行节水灌溉,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发生情况进行防治。其农艺技术流程如下:

5.1.4.3地力建设主要技术模式

l、秸秆高留茬及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技术措施,尤其在绥中半干旱地区,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路线是:

秸秆高留茬还田:秋收→秸秆→粉碎还田→深翻→镇压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春季→秸秆→粉碎→快速发酵→还田

↓ 农田地力设施建设

↓ ↓ 农田配套设施建设

新增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图5-1 新增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