姣曚笟璁捐_10涓囦汉鍙e煄甯傛薄姘村鐞嗗巶璁捐姘存薄鏌?-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姣曚笟璁捐_10涓囦汉鍙e煄甯傛薄姘村鐞嗗巶璁捐姘存薄鏌?-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548f57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0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X?RXr (4-16) 1?R Xr?X(1?11R)?5500?(1?0.8)?12375mg/L 采用间歇排泥,设取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为T?2h

VR)QXT(1?0.8)?50000?5500?231?(1?1? 2(X?X1?2307mr)N2?(5500?12375)?2?245.污泥斗计算

h5?(r?r1)tana 式中:r—污泥斗上部半径,m;

r1—污泥斗下部半径,m; a—倾角,一般取60?。 设计中取 r=2m,r1?1m。

h5?(r?r1)tana?(2?1)tan60??1.73m

污泥斗体积计算:

Vπh55?3(r2?rr23.14?1.73112?r2)?3?(22?2?1)?12.7m36.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本设计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池底坡度为0.05

h2r4?D?2?0.05?35.5?42?0.05?0.79m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体积:

25

(4-17)

V4?πh423.14?0.7923(D?DD1?D1)?(35.52?35.5?4?42)?293.2m 1212需要的圆柱部分的体积:

3 V3?V1?V4?V5?2307.7?293.2?12.7?2001.8m高度为: h3?7.沉淀池总高度

V32001.8??2.02m F989 设计中取 超高h=0.3m,缓冲层高度h2=0.3m

H?h?h1?h2?h3?h4?h5?0.3?2.94?0.3?0.79?1.73?6.06m

辐流沉淀池示意图见图4-2

图4-2 二沉池高度示意图

第五章 高程布置

26

5.1 高程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及城市排水系统,使污水经一次提升便能顺利自流通过 污水处理构筑物,排出厂外。

(2)协调好高程布置与平面布置的关系,做到既减少占地,又利于污水、污泥 输送,并有利于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3)做好污水高程布置与污泥高程布置的配合,尽量同时减少两者的提升次数 和高度。

(4)协调好污水处理厂总体高程布置与单体竖向设计,既便于正常排放,又有 利于检修排空。 5.2 高程布置结果

由于该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市政排水总干管后,经终点泵站提升才排入河 流,故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由自身因素决定。 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辐流式二沉池、曝气池、初沉池占地面积较大,如果 埋深设计过大,一方面不利于施工,也不利于土方平衡,故按尽量减少埋深。从降低土建工程投资考虑,出水口水面高程定为64m,则相应的构筑物和设施的高程可从出水口逆流计算出其水头损失,从而算出来。 5.3总平面布置原则

该污水处理厂为新建工程,总图平面布置时应遵从以下几条原则:

(1)处理构筑物与设施的布置应顺应流程、集中紧凑,便于节约用地和运行管 理。构(建)之间的间距应满足交通、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工艺构筑物(或设施)与不同功能的辅助建筑物应按功能的差异,分别相 对独立布置,并协调好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管道(线)与渠道的平面布置,应与 其高程布置相协调,顺应污水处理厂各种介质输送的要求,便于节能和运行维护。

(3)协调好辅建筑物,道路,绿化与处理构(建)筑物的关系,做到方便生产。

第六章 设计报告总结

27

6.1 课程设计结论

一、本设计根据污水处理量,进出水质、地形、 水文等条件及所需达到的处理标准,因而选择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其优点如下: 1.工艺成熟,管理运行经验丰富; 2. 对有机物处理效果明显;

3.由于采用高效的鼓风系统,依靠重力流动,使运行能耗低; 4. 处理成本相应较低;

5. 运行效果可靠,出水水质稳定,可抗冲击负荷; 6. 初沉池可去除大量有机物和悬浮物;

二、活性污泥几乎经历了一个生长周期,处理效果很高,特别适用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较稳定的污水。但也有如下的缺点:

1. 进水浓度尤其是有抑制物质的浓度不高,不适应冲击负荷。这是因为其流型呈推流式,进入池中的污水与回流污泥在理论上是不与池中原有的混合液相混合,进水8的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较大,容易损害活性污泥,因此,限制了对某些工业废水的应用。 2. 需氧量前大后小,而空气的供应往往是均匀分布,这就形成前段无足够的溶解氧,后段氧的供应大大超过需要,造成氧过剩浪费。

3. 曝气池的容积负荷率低,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也大,基建费用高。 6.2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因此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然开朗。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