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信息(第123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教研信息(第123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55d5f91ad51f01dc281f181

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这个时代,在利益的追逐下,会有人把理想、信仰、道德当作交易的筹码去换取所谓的价值,会产生一些如他人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是我希望你们都能远离这样的趣味,在离开母校的日子里依然能够养浩然之气,保持风骨和信仰,坚守信念和梦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第三句是,续写母校故事,永做母校故事的主人公。好的大学是由无数美妙的故事组成的,有学界巨擘的求学经历,有三尺讲台的感人事迹,这些无不体现着母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你们即将拥有一个新的身份——“校友”,但你们只是身体离开了校园,你们已拥有的精神将与母校同在。在校外可以发生哪些故事,我想主人公是你们,但母校将永远是你们未来事业的加油站,伴随你的一生。衷心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的征程上敢于超越、勇于担当,不断续写美好的母校故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愿你们拥有精彩人生!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要在自己的理想中为祖国留一块空间

理想,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藻,她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内涵,有具体的表现,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想。期望在座的各位不论你有什么理想都一定要在自己的理想中为自己的祖国留下一块空间,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都要想着如何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因此,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将在你们的手中完成,我由衷地期望在座的各位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人,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中国梦将在你们的手中变为现实!

当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累了的时候,就回到母校来歇歇脚、喘喘气,加些油料,添些淡水,养好精神再上路;当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奋力向前的时候,你们要记着,在你的身后始终有一个朋友在默默注视着你们,当你们成功的时候他轻轻鼓掌为你们高兴,当你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随时准备伸出双手助你们一臂之力。这个真诚的朋友就是你们的母校!

访司长张大良:共享课程,突破时空和身份限制

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6月26日上线。这是继2011年11月9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之后,另一类型中国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的又一次大规模亮相。

作为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如何实现大规模的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高等教育体系的国家,把原是象牙塔内的课程放到公开的互联网上,让社会各界对其评头论足,对于高校和教师意味着什么?就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

问:请问张司长,此次推出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与此前推出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4

— 中国教育报

两者有何不同?

答:2011年11月9日,我们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推出了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至今已经陆续上线了266门课程,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赢得各界的普遍好评。截至2013年5月31日,3个网站视频公开课总页面访问量近49亿次,课程总访问量达4768万次,评论有63396条。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是知识普及类课程。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与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有所不同,是以面广量大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的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高校教学活动必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是体现先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概括来讲,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知识普及类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

问: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意味着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请您介绍一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

答:考量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要关注三大背景。

第一,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催生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是顺应时代需求,努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使得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得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使得更多社会学习者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可能。

第二,开展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为此,教育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并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列为重点项目。为此,开展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是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第三,适时推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012年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兴起了大规模在线教育,这一举措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适时推出在线教育新型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将在国际上进一步展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深刻变革。

5

问: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身份限制,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将引发一场学习方式、方法上的革命。下一步将怎样推进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

答:面向未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有五大推进计划。

第一,继续高质量完成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建设任务。继续开展国家、省、校三级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从中遴选建成3000余门优质课程,在爱课程网共享。

第二,探索和开发新型的资源共享课。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当今流行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课程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第三,大力推进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共享与应用。对已上线课程持续更新,鼓励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参与网上互动,推动上线课程在爱课程网的广泛共享和应用;推动共享课与校内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见成效;对上线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深度开发,尤其是拓展资源,逐步形成系统完整、资源丰富、体验感强的数字化课程。

第四,不断完善课程共享系统。在现有建设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课程平台技术,搭建国家层面高水平网络教育技术平台,加快网上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课已有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服务。

第五,积极探索建立在线教育管理制度。要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制定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网上在线教育学籍、学习证书、学分、学位等管理办法和政策,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

理想的大学,既富传统又善创新

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大学。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向往名校,如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就是因为它们富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统酿就了它们的校风、学风,传统铸造了学生的个性与品格。学生从名校走出来就带有了名校的气息,名校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带有名校的骄傲与自豪。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大学书记校长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与学生及其学生家长们眼中的理想大学并无二致。

那么,办学历史不长的大学就不理想了吗?那也未必。关键看这所大学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否打造了大学的精神。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所好的大学,连它的墙壁都会说话。这就是指大学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优秀的大学精神。中国科技大学地处合肥,办学历史并不长,但它却有了鲜明的特色和办学个性,也就是说它已形成了一定的传统。

6

— 光明日报

大学要承续传统,还没有形成传统的要创造传统。只要坚持优秀的办学理念,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就会有大学的传统。暨南大学有107年的历史,其名称来源就很有文化内涵,它来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取名“暨南”包含有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五洲四海之意。故到如今,暨大一直坚持“弘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每年在读的港澳台学生、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及外国留学生达13000余人,是目前国内港澳台学生及海外华侨华人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这几年我们又提炼出“暨南精神”,为“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这种鲜明的办学个性和文化传统正是这所大学吸引无数港澳台学生与华侨华人学生前来就读的理想选择。

大学当然又不能囿于传统,死守传统,优秀的大学历经变化,都会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僵化保守,大学就会失去活力。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成为当今大学创新的典范,也成为学生追随的理想大学。如今的大学,面临诸多的挑战,财政困难是许多大学都头疼的事。但唯有创新才是解决困难的唯一途径。向社会募捐而又不被商业化裹挟,也只能靠创新的方式才能解决。更为严重的挑战,应该是专业与课程的挑战。我们的一些专业与课程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与社会脱节,教师的讲授方式又没有创新,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而我们许多的大学管理者与教师对此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当“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已经对大学课堂教学形成了冲击的时候,我们再无动于衷就会让大学陷入尴尬的境地。这迫使我们的大学必须重视这一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崭新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掀起新一轮革命,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当然,传统课堂上的教学体验与师生互动是在线课程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大学若没有危机意识,不以创新去迎接挑战就会失去自己的魅力。

当今大学的创新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协同创新,提倡的是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共同创新,这也是一种新的挑战。这迫使大学必须在学术观念上、组织管理上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举措,否则很难达到“国家急需,国际一流”的高要求。面临“2011”计划,大学都在积攒力量准备冲刺,但这又来不得半点浮躁和急功近利,还得通过实干出成绩,以实绩去求认同。大学走协同创新之路也要认真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髓,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实干精神去创造新的业绩。“2011”计划也是对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民众关系进行新一轮调整的极好考验。

以上所说的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可能有些陈旧,但这一话题确实是大学永恒的问题。拿出来重弹,是因为我钟情于这一话题,也就是对理想的大学是什么而耿耿于怀,不吐不快而已。

(作者: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述卓) 个人小传

蒋述卓,1955年生,广西桂林灌阳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与1985年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8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