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640b8ef360cba1aa811da69

休克时机体细胞的改变:细胞的代谢障碍,细胞的损伤与凋亡(细胞凋亡为细胞损伤的表现之一)。

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的改变:

1.急性肾功能衰竭 休克肾的概念,休克伴发功能性或器质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休克肺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后果。 3.心功能障碍 休克时心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4.脑功能障碍 5.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五)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病因学防治

2.发病学防治 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使用休液因子拮抗剂;防治器官功能衰竭等。

二、教学内容示意图及归纳

(一)休克发生机制示意图、 病因—

感染 过敏 失血 失液 心肌 梗死等 创伤 血管容量↑ 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 第37 页

交感-肾上腺

髓质系统兴奋 病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 机 微血管痉挛 缺血性 ↓ 缺氧期 微循环灌流量↓ 心输出量↓ 血压↓ 静制 ↓ 脉凝组织缺氧, 回 血流代谢性酸中毒 活减 性 ↓ 少 加 毛细胞血管前括约肌松弛, 淤血性 分

强 血细胞粘附在管壁 缺氧期 ↓ 血管容量↑ 期

肺循环淤血 大量血浆渗出 DIC 血压↓

(二)休克早期临床表现及机制示意图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加快、 儿茶酚胺分泌 机心收缩力加强 汗腺分 制 泌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

腹腔内脏、皮肤等小血管强烈收缩,腹腔内脏缺血 第38 页 组织、细胞 功能、形态受损 难治期

心 脑 肺 肾 皮肤缺血

高级部位兴奋 保障心、脑 血液供应 临床 表现

(三)休克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示意图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皮肤淤血 血细胞粘附

心输出量↓

动脉血压↓ 肾血流量↓ 肾淤血 脑缺血

神志淡漠、昏迷 少尿或无尿 皮肤发绀,出现花斑 临床 表现 机制 脉搏细速, 脉压减少 尿量减少, 肛温降低 出汗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烦躁不安 (四)休克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机制归纳 项 目 发生机制 主要病理变化 · 循环应激 · 代谢障碍 微循环痉挛期 微循环淤血期 (I期) (II期) 微循环缺血 微循环淤血 微循环 衰 竭 DIC √ √ 微循环衰竭期 (III期) 生物膜 受 损 √ 细 胞 死 亡 √ √ √ √ 第39 页

· 细胞损伤

(五)休克时微循环各阶段变化及临床特点归纳 项 目 微循环痉挛期 √ √ √ 微循环淤血期 血流缓慢、淤滞 血液泥化→淤血性缺氧(失代偿) 毛细血管后阻力↑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微循环血流淤滞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皮肤颜色红而稍紫、四肢尚温 快而弱 常低于60mmHg,脉压正常或增大 深而慢 正常或减少 动脉扩张 微循环衰竭期 毛细血管活动失去反应性,血流停止,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微循环大量血栓; 微循环血流停止 (不灌、不流) 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 细弱或摸不到 很低或测不到 衰竭 尿少或无尿 可出现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① 继续疏通微循环; ② 防治DIC; ③ 防治各器官功能衰竭 前阻力血管收缩→ 主要发病机制 缺血性缺氧 (代偿性反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微循环改变 微循环血流量↓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临床表现 · 皮肤粘膜 面色苍白、口唇青 紫、四肢冰冷、肢 端发绀 · 脉搏 · 血压 加快 正常、偏低或偏高, · 呼吸 脉压减小 · 尿量 深而快 · 眼底 <20mL/h · 其它 动脉痉挛 防治要点 ① 纠正酸中毒、提①尽早消除休克原高血管反应性; 因; ② 充分输液,扩容 ②及时补充血容③ 用血管活性药量,恢复循环血量 物疏通微循环 第九讲 心功能不全 一、教学内容提要

(一)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功能不全包括心泵功能下降但处于完全代偿阶段直至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属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第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