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5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67e6314f61fb7360a4c659f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

2 过程与方法:.

(1) 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2 新知介绍

一、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1921年,一说1923年,一说1927年,笔者取1921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般认为,1918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 1、背景: (1)政治上: 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如1915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③军阀割据混战:

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以上这种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割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改变,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上:民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思想上: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戊戌变法时,康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严复《法意》)

辛亥革命时,20世纪初,翻译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介绍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民国初年以来,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进来。启蒙思想:崇尚民主、自由、科学、理性、人权、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普世价值观。

陈独秀等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封建文化根深蒂固,而中国事先又没有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所以主张学习法国,力图“根本之救亡”。 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持续了100多年。所以《新青年》封面,除了汉字外,还有法文。

②袁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自由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被打破。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正式宣告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正统地位的终结。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利用辛亥革命后民众不满情绪,借助儒学的纲常,发布《尊孔令》《祭孔令》,规定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恢复祭孔,儒家伦理纲常死灰复燃。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8年1月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1926、7停刊)

首卷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4、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1907—1911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今称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提出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认可,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推测蔡元培受此影响。

5、内容:

(1)初期(1915~1918年):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思想革命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道德革命 口号:打到孔家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或者文体革命,白话文运动,文言一致运动)

“文学革命”运动最终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导致了以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学的诞生。

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②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评价的绝对化倾向。

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造成儒家思想受到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打击,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 (1)国内:

a 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