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64dfadaeaad1f346933fff

“墙”在文中的第一个含义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制造者,象征着人性中的孤独体验。文章以对记忆的吟诵开启我们对墙的遥想。“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首段文字情感细腻,温暖如水,如诗一般叫人回味。随着记忆的延伸,关于墙的思绪延伸到了童年我和同窗好友 L 之间的一件小事。在我把珍爱的物品赠与 L 后,在外人的怂恿之下,我又厚颜地将其要了回来。我与 L 间的友情是否因此埋下破灭的伏笔不得而知,然而那堵来横亘在去路途上的“很长而且荒凉”的墙就此扎根进心底。在我眼中,墙便是彼时彼地 L 与我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予以了我生命最初的时光里最深长的孤独体验。“孤独”是史铁生探询精神困境的重要命题。史铁生认为人的根本困境有三,第一点即“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制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之所以说墙象征人性中的孤独体验,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可彻底沟通性决定了人性中必然伴随着孤独体验,而墙因其高不可越,与孤独一样具有不可撼动性;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就如同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一般,史铁生只不过借以暗喻的手法将其有形化罢了。因此“墙”这个意象的选择便再明了不过:墙不仅暗含着个体生命的孤独体验,更是人类整体命运的不可撼动的孤独精神困境的象征。

“墙”的第二个含义是人内心恐惧的构筑者。在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中多次提到幼儿园时期玩乐的伙伴之间怪异而扭曲的关系。这段时光想必便是史铁生年幼生命中最深刻的恐惧,幼儿园更是成为几十年来史铁生人生中对于无助、冷漠、恐惧感受的最初思想来源。而那幼儿园四周青色的高墙,便因此包裹了恐惧的空气,似乎将人捂鼻窒息。“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高墙在年幼的我眼中漫长无边,无可逾越,就像一个把快乐与自由硬生拉扯断裂的怪兽。尽管墙阻隔了心灵的距离,构筑着人内心的恐惧与孤独,但是人却需要墙。若将前面的十六段(至“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归为第一部分,那么从十七段开始(即“坐在窗前”开始)则可归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的思绪从回忆的具象描述中抽回,进入抽象的哲理性思考层面。此时墙已不是具体的墙,而是象征着人思想的樊篱,人心的城墙,这是文中“墙”的第三个含义。人生活在

9

秘密的隐藏与建造之中,每个人都有秘密,而且每个人皆需要秘密。秘密需要裹藏,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需要一堵心灵的城墙。“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因为秘密本身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互隐藏各自秘密的两方,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亲密无间。秘密是心灵的墙,是人自己为自己构筑的墙。然而这墙在保护了自己的同时,也困囿了精神的自由。“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上帝所有的很可能就是造墙的智慧。”这里的墙是秘密,是人类所永恒无法极尽的时间与空间的秘密,是个体生命所无法掌控和料知的命运的秘密。纵使命运的不可测度正是无穷人生困境的滥觞,然而在史铁生看来,秘密“是趣味的爹娘”,人无法长久地活在无法寻觅趣味和意义的生命当中。因此我们需要秘密,需要这堵秘密的墙。

人需要墙,可是人为什么总想逃离墙呢?“探秘的欲望终于要探到意义的墙下。”从第二十二段开始,文章开始进入思维发散的阶段。孤独是墙,恐惧是墙,秘密也是墙,那么意义呢?意义也是一堵高墙。在史铁生创作的文学母题中,对生与死的思考是对一切人生命题追问的起点。在地坛中他曾历经过这般思考: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因而是不必着急的;那么就只能选择活;不仅活,而且必须活出意义。《病隙碎笔二》中这样说:“当生命二字指示为人的时候,要求就够多了,岂止活着就够?”人活着,必然需要意义的支撑。在《墙下短记》中,墙的第五个象征意义就是,装载着人欲逃离却永远无法逃离的“意义”。然而“要求意义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各种重量。各种

13

重量在撞墙之时被真正测量。”纵使人欲逃避意义,也只能逃得开某种意义,而逃不开意义本身,“图同你逃得开一次旅行但逃不开生命之旅。”因为尽管意义是一个虚无的人生命题,但是人无法逃离意义而生存,生活无法脱离意义而前行。由此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要接受墙。最后的四个自然段,作者的思绪又绕回记忆本身,开始跋涉记忆深处延伸无边的意义沙漠。在这一部分,我们发现,墙成了地坛(古园)的一部分。若说古园是我“心魂”的所在地,是我灵魂的栖息港湾,那么这堵墙便成了与我进行心灵对话的超越意识的存在体。在失魂落魄的岁月里我与墙对话,在墙边聆听

13

史铁生 . 自言自语 [M].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51

10

箫声和老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

14

还是想逃离它。”“伟大的墙”之所以伟大,因为它的存在无法抗拒,无法左右。此时的“墙”象征着生命中无可选择的苦难与缺憾,象征着个体生命无法摆脱亦无法掌控的命运。

无论是孤独、恐惧、距离、秘密、意义还是命运的苦难与缺陷,“墙”都是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存困境的观照。将这一系列抽象的命题物化为墙的形象构造,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诗性化创作特点。识者悉知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史氏散文在不同篇章中搭建的系列意象,实则遥指向作者那个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事实上,无论是《墙下短记》的“墙”,抑或是“钟声”、“庙”、“院子”、“树”,都是作者在身体遭受病痛的禁锢以后,精神上极力向过去的个体生命经验(即记忆)进行二度探寻,甚至多次探寻的“问路石”。即是说,或许一开始史铁生也并不知道这一场思考即将抵达何方,他只不过是借助这些曾经出现在记忆之中的种种意象的“幻影”,一步步摸索、试图抵达灵魂深处最深刻的恐惧与最沉重的困惑;当他发现这一切恐惧、困境的根源,他尝试超越,有时似乎是成功的(如《我与地坛》),有时却是不成功的——然而无论成功与否,史铁生之所以为史铁生的魅力在于,他借助这个超越的过程,完成了苦难对灵魂的锻造。

14

史铁生. 以前的事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1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胡山林.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 2004(02) [3]胡秦葆.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哲思[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4]张振金著.中国当代散文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胡晓文.灵魂的挣扎与跋涉——史铁生散文美学意蕴解读[J]. 电影文学. 2009(06)

[6]张银爽.心灵深处的生命图景——论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7]史铁生著.病隙碎笔[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史铁生著.我与地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9]马敏.史铁生生命意识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 2010(03)

[10]曾令存.史铁生:寻找救赎与走向“过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