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75e6c98762caaedc33d448

同。这是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何况有不少形声字,在造字时代也只是大略地谐声,而不是完全同音。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形声字的产生:1、为本义造字;2、为引申义造字。

(四)汉字的部首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发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用“六书”的原则,从汉字中概括出540部,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如以“心”为部首的字:

据《汉语大字典》统计,以“心(忄、小丶)”为部首的字就有1154个。这些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忘、志、忠、恳、慈、憨、意、思、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惊、惦、慌、怜、惮、怡、愉、恬、忡、怖、恼、怀;忝、恭、慕等。

汉字从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发原则的部首,这与《说文》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有了很大的不同。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

發,从弓 声,本义是发射(把箭射出去)。《说文》归弓部,标志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辞海》归癶bo1部。

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第3学时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 汉字书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古文字 分水岭 今文字 或为: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13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 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提问:让学生说一说篆书的字形特点,然后总结。

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提问:让学生说说隶书的字形与篆书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隶变的意义。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第4学时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 其——箕 要——腰 昏——婚

提问: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然后总结出下面古今字的分类。 古今字的分类: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古今字[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4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

隊—墜 或—域 韋—圍 須—鬚 匡—筐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如: 州—洲 益—溢 景—影 原—源 丞—拯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如: 家—嫁 解—懈 士—仕 支—肢 道—導 (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如: 避 僻 辟(法律) 譬 闢 劈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是一对古今字,“反”既可代表反叛、翻覆之类的意义,又可以代表返回的意义,而“返字却只能代表返回的意义不能代表反叛、翻覆之类的意义。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这一对异体字,它们只是字形不同,所代表的音和义则是完全相同,要表示“脚印”、“痕迹”之类的意义,无论是用“迹”还是用“跡”字都是一样的,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15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提问:异体字的存在有没有积极意义?引出对异体字整理内容的讲述。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的来源:

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提问:如果用简化字排印古籍,对理解古文含义影响最大的是哪种简化字?为什么?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 前后:1、前一个皇后。2、前前后后。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

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 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 臘la4 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xi1 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臘与腊本来是形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但“臘”简化为“腊”以后,“腊”(la4)和“腊”(xi1)就成为字形完全相同的字。

②同音字代替

后—後 “后”原表示君主,如《尚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后来表示君主的妻子, 如《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初学者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往忘误解。如《失机?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