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航海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传统中国航海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8e56feaef8941ea76e058a

薄来”,重政治,轻经济,根本不在乎从海外获取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经济利益。用清乾隆帝的说法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封建朝廷所关心的只是“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不复载”。因此,“远人来归者,悉抚绥之”;而中国遣使远航者,也无非是“示富耀兵”,展天朝大国之威仪,并“宣德化而柔远人”。从汉使远航南亚到郑和下西洋,成千上百次的外交航海活动,都是为了扩大中华帝国的国际影响,营造“日月所照,无有远近”的国际和平环境。

再者,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禁止民间航海,也主要是着眼于维护政治上的集权统治。这是因为民间航海活动可能造成以下几类令封建统治者寝食难安的后果:一是受迫害和剥削的人民巨岛聚众,举行海上起义,直接威胁封建统治的政治稳定;二是华夷杂处,滋事生非,引发文明冲突和国际纠纷,直接伤害封建帝国的国际形象,对闭关锁国的统治格局形成冲击;三是民间犯禁下海贸易,渐而形成如清明时期的陈祖义、王直、郑芝龙之类的大型海上武装走私集团,直接威胁封建集团的政治利益。有鉴于此,中国历代的航海文化才会深刻地体现出封建统治集团的价值取向。

文化上:保守内向的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诸子并存、百家争鸣时期,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潮相当开放与活跃,相互竞争,相互渗透,不一而足。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汉代已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得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与道德为宗旨的儒家文化成为主导整个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在此氛围下,作为亚文化的航

海文化当然避免不了受它的规范与制约。

儒家文化内涵丰富,然其核心内涵可用“保守内向”一言蔽之。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大一统”、“和为贵”,主张顺应自然与社会,反对改造自然与社会;强调安分守己与中庸之道,鼓吹“父母在,不远游”,“动一动不如静一静”,不提倡冒险犯难和开拓进取。这种文化思想训导人们满足于“耕者有其田”,满足于“学而优则仕”,不鼓励向海洋进军,否认以航海贸易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取向。这与西方海岛型海洋文化所倡导的探险、开拓、征服的思想内核完全不同。

因此,盛极一时的郑和下西洋虽展示了15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壮观的航海场景,但也不过是对宋元时期航海技术遗产作一次总检阅罢了。相反,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初叶,由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所进行的远洋活动,虽其船队规模远不如郑和船队,但却以开拓海上新航路的旷世业绩,揭开了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从而对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的结论和启迪

主要结论。一、虽然从海陆自然条件观察,中国应该或者可以成为一个大陆性和海洋性兼而有之的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封建主义的大陆性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科学模式和文化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因此,历史上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大陆性文化为本、海洋性文化为辅的国家。换言之,历史上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站在大陆的立场上来观察、理解和认识海洋的国家。二、中国历史上对

海洋的应用基调,是“以海为田”,而不是“以海为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只不过是作为对陆地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自然补充和延伸。 三、中国大陆性的航海文化,既造就了农耕时代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也导致了工业时代近代航海事业的衰落。

主要启迪。一、历史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知兴替而奋进;但历史也可以成为一种梦魇,让我们在祖宗的庙堂中徘徊。两者取舍之关键,在于能否以科学发展观洞察历史,引领未来。二、当今世界已是资源与市场融为一体的世界。中国的现代航海文化必须立足于全球和海洋,以此作为思维之本。三、在这样一种现代航海文化中,航海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必由之路;航海是中国参与和优化全球资源和市场配置的必由之路;航海可以使中华民族重振雄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四、如果说,六十多年前新中国的航船刚刚展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那么,今天现代中国的巨轮应该昂首破浪地驶向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海洋。

注释

[英]eb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

《明成祖实录》(卷10)、(卷12)、(卷27)、(卷23)、(卷12)。

《明太祖实录》(卷70)、(卷177)、(卷34)。 《元史·食货二·市舶》。 《重纂福建通志》·海防篇。 《朱批谕旨》雍正二年十月九日。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 《宋会要辑稿》·职官44。 (明)巩珍:《西洋番志》。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昭代经济信》(卷2)。 《明史·米纨传》。 《皇明袒训·箴章篇》。

《明季南略》,《郑芝龙降清》条。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题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清高宗圣训》(卷218)。 《礼记·中庸篇》。

《东华续录》(乾隆朝118卷)。 郑和:《天妃灵应之纪》。 责 编/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