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 -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 -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9cdd6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9

6、①父亲的爱国思想支撑着梁思礼的人生信仰。②留学时出于工业救国动机梁思礼中途转学普渡大学。③新中国成立梁思礼动员留学生回国并以身作则。④梁思礼经历许多失败仍不改初衷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

7、BE;(B2分,E3分,D1分)

8、①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能够激发阅读兴趣;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它展开;③用了比喻,赵德法就像检验钞票真假的“验钞机”,他专门检验人的善恶美丑;④暗示了主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正直做人、成就事业,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检验鉴别人的真假善恶的法宝.;(任意三点3分)

9、答案一:我认为梁醒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①小说叙述了梁醒在不违背原则、不避嫌疑的情况下知恩报恩的故事,体现了正直官员的良好形象.②梁醒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尽心尽职,大公无私.③梁醒的为官之道是官员的楷模,体现了正能量,令人敬佩.答案二:我认为赵德法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①小说主要围绕赵德法这个“验钞机”来展开故事情节,梁醒事业成功有他的功劳.②赵德法这个形象丰满,有立体感,给读者印象更深刻.③赵德法刑满释放后勇于改过,他的临终遗言给现实中的官员一个深刻的警示.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干出令人痛心的违法乱纪的事情”绝对化了,这是小梁遵守原则的一种体现;C项没有因果关系,保证官员清正廉明、官场风清气正的关键性因素,不是“验钞机”,而是官员自身的个人品质;D项没有外貌描写.故选BE.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本文标题“验钞机”是文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线索,在文中起到一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基本作用,同时“验钞机”比喻检验人道德美与丑陋的重要法宝,突出每个人都必须在心中有一个“验钞机”,不禁检验别人,更要检验自己.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善意解读的基本能力.判断是否主人公要看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着墨的多少判断. “主人

13

公”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两者都可以赞成,如说小梁是主人公,则表明小梁的道德操守和组织原则性;若说赵德法,则从其改过自新的角度进行分析. 10----12 B、D、D

13、(1)自身受到侮辱,国家被灭亡,都是因他不会当国君导致的.国君最可贵的是会当国君, 其它的事情不必去追求;

(2)巎巎非常喜欢读书人,因此天下的士大夫以他为领袖(宗师),聚集在他的门下 【解析】

(1)B “大乐诸坊”为名词,意思是“音乐舞蹈等机构”,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本部”为名词,作“隶”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众伎”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元朝的制度,音乐舞蹈等机构属礼部管辖,遇上礼部公共宴集,各种歌舞艺人来演奏助兴, 巎巎面对这种场面,无动于衷,他的下属各官,也都正襟危坐,不敢有轻浮举动. (2)D“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3)D“任礼部尚书时”错,原文为“转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不少留目”,是担任秘书监丞时.

(4)①辱:受到侮辱;破:被灭亡;为:动词,做.句子翻译为:自身受到侮辱,国家被灭亡,都是因他不会当国君导致的.国君最可贵的是会当国君, 其它的事情不必去追求.

②雅:非常;以故:因为这个原因,因此;萃:聚集.句子翻译为:巎巎非常喜欢读书人,因此天下的士大夫以他为领袖(宗师),聚集在他的门下. 参考译文:

巎巎náo 字子山,姓康里氏.祖父叫燕真,在元世祖手下任职,跟随世祖南征北战建立了战功.巎巎从小在国立学校学习,博览群书.长大后袭封了宿卫一职,他神情凝重高迈,品德高洁,人们从他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他是贵家子弟.起初任官为承直郎,集贤殿待制,升为兵部郎中,转任秘书监丞.他曾奉命去泉州稽察船舶,把珍珠、犀角之类的物品,看作小草一样,不肯正眼看一下.不久升任礼部尚书,监察群玉内司.元朝的制度,音乐舞蹈等机构属礼部管辖,遇上礼部公共宴集,各种歌舞艺人来演奏助兴, 巎巎面对这种场面,无动于衷,他的下属各官,也都正襟危坐,不敢有轻浮举动.

元顺帝即位后,除掉专权的奸臣,想重新整顿社会的风气.巎巎担任给皇帝讲解经书的经筵官,每天劝皇帝致力于经学,皇帝就经常亲自去巎巎那里听取讲述,并且想以师礼相待,巎巎认为万万不

14

行.有一天皇帝看宋徽宗的画,并连连说好.巎巎乘机说道,宋徽宗多才多艺,只有一件事他不会.(顺帝)问他是哪一件事.巎巎回答说:“他只是不会当君主罢了.自身受到侮辱,国家被灭亡,都是因他不会当国君导致的.国君最可贵的是会当国君,其它的事情不必去追求.”如遇上自然灾变,巎巎必面带忧愁的脸色,便乘机对皇帝说:“上天仁慈,爱护君主,所以才用灾变进行警告.好比慈爱的父亲对待他的儿子,出于爱护他,才对他进行教育劝诫.儿子如能敬重孝顺父亲,那么父亲的满腔愤怒,必然烟消云散.君主如能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上天必然会转怒为喜.”皇帝觉得他的态度诚恳,虚心听取.

对应该提出纠正的时政,巎巎从来不保持沉默.有的大臣提出,想把前朝设置的奎章阁学士院和艺文监等机构撤销,巎巎上书说:“有千金产业的平民,还设立家学,聘请老师,堂堂天朝,竟然不能容下一所学校?”皇帝听了以后,深深认为他的话是对的.当天就把奎章阁改为宣文阁,艺文监改为崇文监,机构设置如旧,任命巎巎进行管理.

巎巎非常喜欢读书人,因此天下的士大夫以他为领袖(宗师),聚集在他的门下.后来他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又任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入京.巎巎到京城七天,患热病去世,时在至正五年五月初八,享年五十一岁.因为他家境贫寒,几乎没有衣物入殓.皇帝听说这种情况,深深地悲悼,赏给他家白银五锭.他家所欠公家的埋葬费用,大臣们请求用罚布款代为偿还.谥号为文忠.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AB

15、(1)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 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

(2)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

15

A、“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B项“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16、(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赢得仓皇北顾

17----19 C 、 A 、C 【解析】

17、 ①望文生义,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这里只看到了成语的表面义; ②使用正确,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符合语境;

③使用正确,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符合语境;

④使用正确,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符合语境; ⑤不合语境,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根据“赢得了与会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国际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应为“不负众望”, 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故选:C. 18、A.正确;

B.偷换主语,“成为该市首家上市公司”的主语由“这”偷换成了“川环科技”,在“成为”的前面加上“川环科技”;

C.搭配不当,“吸引了关注”不搭配,将“吸引”改为“引起”或将“关注”改为“注意力”; D.成分赘余,“悬殊”就是“差别太大”的意思,与“太大”重复,去掉“太大”; 故选:A.

19、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根据,指盘据/认识、信念、判决的依据;经过,是通过的意思.根据后一句“很多科学家的很多年提名”的句意,可知这里应是“经过”,排除B和D. ②表转折,“然而”“但”都可以.根据“是?而不是”的句式,第三处应填“而”,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中的关联词填空,注意结合前后语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