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国际商务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e1594be87101f69e3195f4

国际商务概论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选择型) 1*10=10 二)单选题 2*18=36 三)判断题 2*8=16

四)简答题 9+9+9+11=38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机构 P12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重商主义理论(16-18世纪) P39

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海尔斯和斯塔福德。主张是强调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式是贵金属,人们在商品的交易中可以通过贱买贵卖来获得这种货币财富。 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从国外获取大量货币,但仍然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只要该国能够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一国的货币财富就会增加。又被人们称为贸易差额论。

主要政策:

货币政策、奖出限入政策、保护关税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主要缺陷: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绝对优势理论(1776) P41

供给方面: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劳动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变,生

产是在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机会成本不变;

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消费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钱借债消费;

贸易方面:没有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生产要素

在一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市场结构:自由竞争 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理由:提高生产者熟练程度;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工具的改进和发明创造。②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利益论简评:

(1)进步意义: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 (2)局限性: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贸易产生的原因;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1817) P44 前提(假设)条件:

2*2模型(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单一生产要素;生产技术不同且不变;商品流动但生产要素不能流动(实现贸易活动的持续);生产成本不变;完全竞争;无运输成本;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内容:

1) 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劣

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

2) 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大生产、加强出口贸易,

照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3) 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积极意义:

继承了绝对成本说的科学成分,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突出贡献在于:无论参加贸易的双方国家各自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技术力量强弱,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分享到各自的经济利益,从而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

为当时自由贸易政策在应该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反过来促进了应该的生产力发展。

局限性:

没有考虑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没有解决贸易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1949-1977) P46 H-O理论基本观点

1.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2. 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进口要素禀赋稀缺的商品 3.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比例上的差别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

在两国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要素可以在一国内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其他壁垒

积极性方面

? 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更加深入和全面

? 对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肯定 ? 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之上的

? 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出发,用资源凛赋的差异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

的产品结构与地理方向

局限性方面: 没有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

几个重要概念:

1. 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2.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3. 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要素丰缺的判断方法(47页最下面到第二页)

以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资本K、劳动L)比例的比较来解释要素的丰缺程度???K??K??????L?1?L??? ?2

里昂惕夫之谜(1950) P49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密集度逆转

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

其他自然资源不同

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如果扣除自然资源因素,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就不存在了。

关于劳动力不同质论

里昂惕夫之谜的简评:(个人觉得不重要)

围绕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而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都是对 H-O 原理一系列假定前提的修正,一方面充实了 H-O 原理,增强了 H-O 原理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系列贸易新理论的逻辑起点,丰富和壮大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几乎所有的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都是修正了 H-O 原理的若干假定前提,而不是修正 H-O 原理本身。

里昂惕夫之谜与 H-O 原理之间不存在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里昂惕夫之谜虽然指出 H—O 原理与实践的矛盾,但它自身又是建立在 H—O 基础之上的,而且他的验证只研究了美国一个国家,同时这种研究也是以抽象的假定为前提的,如只涉及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等,所有这些限制了里昂惕夫之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 P51 不同角度看的阶段特点: 项目 创新阶段的特点 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 确定在创新国 技术密集型 无竞争者,成本不是最重要 价格比较高 成熟阶段的特点 生产技术已经定型,技术扩散导致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创新国开始在外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资本密集型 其它发达国家成本比创新国成本低 厂商需降价 创新国对其它发达国家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它绝大多数国家出口仍可持续 标准化阶段的特点 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 逐渐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 更具资本密集型特点 成本开始下降 价格不断下降 技术特性 生产地特性 要素特性 成本特性 价格特性 进出口特性 出口量逐渐增大 创新国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