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毕业班5月质检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毕业班5月质检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810dbc1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e

2015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O.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2)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3)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泄然志盈而气盛,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萎然志销而气沮,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①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②,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又尝讲于欧阳南野先生,盖知从事于“无求饱,无求安”之学者。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③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 1 -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④,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 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四卷)

[注]①锥刀:微利。②岂弟:和乐平易。③裀:褥子。④交谪:互相埋怨。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全:全部 B. 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冒:触犯 C. 苟捐之足以为名 捐:舍弃 D. 官益峻而望益隆 隆:崇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缩腹镂骨以自苦 ②则千金有所必割 ③奉于身者薄 ④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 ⑤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⑥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今之所谓廉者”内心嗜好财利,或因渴慕升官,或因畏惧罪罚,才勉 强廉洁。

B.作者认为,世人称赞“今之所谓廉者”廉洁,是因为看不透他们追求锥刀之利的真 正心机。

C.郭侯的夫人乐于吃粗粮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两样,这从侧面表现了郭侯清廉 自律之严。

D.本文是应郭侯幕僚及下属的征求而写的;作者认为世人对郭侯多有误解,觉得有必 要说一说。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人也,而今乃若是!(3分)

答: (2)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夜 归① 【唐】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②。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③笙歌散,画戟④门开蜡烛红。

(选自《全唐诗》)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诗中的“湖”指杭州西湖。②珑璁:金、玉撞击声。③放:让,使。④画戟:有彩画的戟,唐宋时做官署仪设之用。 (1)请简要概括首联中“闲”字所反映的心境。(2分)

答: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与颈联。(4分)

答:

(背面还有试题)

- 2 -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关羽轻视黄忠,带兵杀奔长沙,与黄忠大战,打成平手。后来关羽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黄忠也没射杀关羽。太守韩玄大怒,欲杀黄忠,但被魏延所救。愤怒之下,黄忠献了长沙,降了刘备。(《三国演义》)

B.一日宝玉去找黛玉,正值黛玉歇午觉,黛玉的丫头紫鹃便骗他说黛玉明年要回苏州。宝玉信以为真,马上给吓傻了。黛玉听说后,大咳大吐,忙打发紫鹃来怡红院。宝玉见到紫鹃后才哭出声来。(《红楼梦》)

C.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禁闭在家的觉慧在花园散心,无意中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明白他的真心实意,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她只想一辈子当丫头,伺候觉慧。(《家》)

D.在吴府办丧事期间,赵伯韬和尚仲礼借吊丧之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做公债多头。杜竹斋起初对此心存疑虑,但当赵伯韬告诉他只要肯出钱,西北军就会退,公债一定回涨时,杜竹斋不禁心动。(《子夜》)

E.查理到来的第二天早上,欧也妮打破了家里的老规矩,让拿侬做千层饼去买咖啡。 葛朗台太太想到葛朗台见到这一切的目光,吓得直哆嗦。欧也妮坚定地表示,如果 葛朗台回来,一切由她担当。(《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 [注]①先之劳之:做在老百姓之前,引导老百姓勤劳。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小说的作用 孙犁

①古人称小说为稗乘,即别于经典之上乘也。又说,小说是街谈巷议的东西,即非登大雅之堂者。又说,虽小道亦有可观者,同时肯定了小说的价值。

②我觉得古人对小说的评价,大体上还是公平的,不夸大也没有抹杀它的价值和作用。

③特别提出街谈巷议,是小说创作的来源与基础,这一说法,是非常合乎实际,非常科学的。一、小说产生在群众中间;二、它最初发生,是出之以口,入之以耳的形式;三、小说的谈和议是在街巷进行的。

④既然是在街巷进行,就有个影响的问题,例如谈的议的,是发生在东邻西舍的事,表扬歌颂,固然无妨,如果是暴露讽刺,那就要得罪乡人。如果谈议的事,有关区县省府,那就更需要考虑后果了。

⑤因此,最早的小说,多是志怪志异而非志人,怪异就是说些天地的变异,狐鬼的故事。这种故事,与人事无关,尽可添枝加叶,谈得痛快。以后,因为有了文字,发明了纸墨,小说

- 3 -

于谈议之外,还可笔记,因此有了笔记小说。小说的题材,才由妖异狐鬼,进入社会人生,才由幻想进入了现实。这自然是小说的一次革命,一次飞跃。从此,就是写些当今社会上的实事,只要不指名道姓,稍加改编,作品由纸笔流传,招惹罪祸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⑥但也还不能说,小说来了一次革命,就变得多么了不起,作用有如何大了。它还是小说,不是大说。

⑦所谓大说,古时是指的孔孟的立言,帝王的大诰,是指《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著作。这些著作,按今天的图书分类法,好像都属于政治经济学部分,而小说自古以来称做闲书,无论如何是挤不进去的。

⑧当然,小说写好了,也被称做文章。“文章华国”,小说优秀者,自亦有份。至于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这里的文章,是指的诏书,檄文,议奏,论说,绝不包括小说在内。

⑨随着印刷术的进步,随着小说题材日益向现实生活突进,随着作家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小说的作用,也逐渐扩展和提高,这是事实。在有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说逐渐商品化,也是事实。什么东西,一旦商品化,就会产生拜物现象。因此,由于盲目推崇,广告宣扬,把小说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使一些作者,自我膨胀,飘飘然起来了。

⑩对于一种事物,一味抹杀,固然不好,但一味吹嘘,其招来的后果,也常常适得其反,危害了事物的本身。这种经验教训,冷眼人是看得很清楚的。 11○农村俗话:说书唱戏劝人方。好内容的小说,引人向善,也不过是劝诱而已。直接把书里的人物,当做生人的榜样,生拉硬扯去学习,虽一字不识的农夫农妇,也不至于这样呆。当然,传说中的少女,抱着《红楼梦》,死恋贾宝玉的也有,那并不是热爱什么正面人物,英雄典型,而是有些神经失常了。

1982年5月1日改讫 (选自《孙犁全集??第六卷 》)

9. 下列对文章中“小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在古人看来,不同于上乘的经典,它是街谈巷议的东西,属于稗乘;但它也有存在的价值。

B. 小说的题材由妖异狐鬼而入社会人生,由幻想而入现实,只要不指名道姓,它就不会招惹罪祸。

C. 小说自古以来被称为闲书,被排除在《论语》《孟子》《尚书》《礼记》《易经》等一类大说外。

D. 优秀的小说,虽也被称为文章,但它不包括在曹丕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类型之内。

10. 小说作用的扩展和提高,受哪些因素影响?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不超过25字, 标点不计)。(3分) 答:

30

11. 请简述文章③~⑤段的论述思路。(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阳 光 林海音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