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毕业班5月质检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毕业班5月质检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810dbc1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e

①我的师娘从板桥乡下寄来一封信,她在信上说:

“这里的杜鹃花早开了,我今年又把庭前美化一番,沿篱笆有一排美人蕉,进门的人行路也铺上了碎石子。我已经把你所讨厌的那两棵垂着长须的榕树给锯掉了,这么一来,你所喜爱的阳光便可以充分晒进这条宽宽的走廊。这个周末你如果再不来,你会后悔又失去一个可爱的春天。而且,清清和洁洁也真想念你。……”

②我简单地提了个手提袋,赶五点二十分去板桥的火车。在火车上独坐无聊,我又把师娘的信打开来仔细读着。她目前的情景和十年前却是不同了。

③十年前的北平,如果是周末,你一定会在西城鲍家街一所幽静的住宅里发现我,那便是这位师娘的家。在学校里,我虽是图书课的劣等生,但在他府上,我却特别受到师娘的宠爱,原因是在另一个学校教国文的师娘,有一天偶然到我们班上参观她的丈夫教学,竟无意中发现了像她死去的妹子的我。

④鲍家街的房子是一排五间带廊的北房,那条宽宽的长廊,真令人难忘!师娘爱布置房间,走廊也不放过,廊檐下挂着两盆麦冬草,长长地垂下来,廊前石阶长年摆着四季不同的盆景,是月季,也许是秋菊,廊下放在两张可以摇动的躺椅,我喜欢躺在上面,把三岁和五岁的清清、洁洁搂在身上,来回地摇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这里的阳光真可爱,它穿过长廊一直送进宽大的玻璃窗,刚好落在老师的画桌上。当老师挥笔作画的时候,师娘便放下了手中的针线或学生的作文本,给老师调色、铺纸,我们就躲在窗前看,一看就是老半天,连清清和洁洁都乖乖地不会吵。

⑤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十分的幸福。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老师和师娘竟分了手,好像是老师有了另外的女人的关系吧,又好像没这么严重,总之,我那时还是个孩子,没有深究过这件事,只是听人家这么讲。后来年代久了,这件事被淡忘,大家也不再谈起。不过我一年年长大,反而对于他们的分居愈加不解,我不懂得师娘怎么会这样乐观大方,她好像完全没有把那回事放在心上似的,既不怨恨也不悲观……

⑥板桥到底不远,我手拿着信还在回想,却已经到站了。刚站起来,车窗探进两张小圆脸儿,笑嘻嘻地喊我。原来是清清和洁洁姐儿俩来接车,两个小姑娘的个子已经赶上了矮矮的我,一边一个,连推带挤,我们才算出了车站。 ⑦在路上两个小姑娘说,今天接了我三次。“这一次再接不到,”清清说,“我妈妈说明天要到台北跟你算账!”我说:“好凶的师娘呀!”我们嘻嘻哈哈走到时,已经暮色苍茫,“别墅”在苍茫中模糊了,只见那高大的椰树在晚风中摇头。走近跟前,发现师娘正站在门前等待,她看见我来了好高兴。我说:“不失信吧?师娘!”她捏着我的嘴巴说:“小鬼!”

⑧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们已经梳洗完毕,坐在廊下吃点心了,推开走廊的窗门,庭前美景立刻映入眼帘,我不由得“啊”了一声,和师娘信上所描绘的,一些也不差!师娘指廊下的阳光说:“这阳光怎么样?和鲍家街的差不多吧!”我抚摸着被晒暖的旗袍,低头看着走廊光亮的地板,心中不禁想:阳光到处是一样的,它今天走了,明天还会来,只是师娘的头上更添了几茎白发。这家人还是这么快乐,眼见两个女儿长得亭亭玉立,做母亲的心里当然无限快慰,可是,可是,——我摇摇头,师娘说:“怎样?你觉得这里的阳光不同吗?”我那时想说:“当然不同,这儿的阳光里究竟少了那个男主人!”可是我并没有这么说,便笑笑道:“当然不同,这里又不是鲍家街!”师娘也笑了。

⑨回到台北,给师娘的信里,我终于忍不住地说明了我当时真正的观感。 ⑩师娘的回信来了,果然被我一串疑问引出了她的心语,她说:

“……你既然要探师娘的心底,那么我也不妨对你讲,你的师娘在她和你的老师分居之日,并没有这么硬心肠决心想拆毁一个完整的家,她只因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像一切这类女性一样,当然有着她们相当程度的矜持,可是你的老师竟是这样一个缺乏了解女性的艺术家!在我们分手之日,如果你的老师背抱着两个孩子向我深一步的忏悔,那时我也许会哭

- 5 -

倒在他的怀里,我无论多么刚强,毕竟是女人。可是你的老师到底不是像你所说的那阳光——今天走了,明天还会来的。我们便这样分手了……” (选自《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有删节)

12.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开头从师娘来信写起,结尾又以师娘回信收束,这样写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使结构完整。

B.“庭前美景立刻映入眼帘”、“走廊光亮的地板”等环境的叙写,从侧面表现了师娘 对生活的热爱。

C. “当然不同,这里又不是鲍家街!”这一句委婉表达了“我”对师娘婚姻生活现状 的质疑与惋惜。

D. 本文叙述了北平西城和台湾板桥两个时期反差鲜明的生活,旨在表现师娘追求个 性解放的意识。

E. 本文叙写我和师母的交往,展示师娘人生经历和精神风貌,语言温婉真切,淳朴 简约,畅达自然。

13. 本文③~⑤段叙述了师娘十年前北平西城鲍家街的生活情形,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 用。(4分)

答: 14. 文章以“阳光”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根据文本加以探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鲁迅的性格 曹聚仁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 “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

“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这话,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孟子

- 6 -

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⑤这才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分野正在于此,胡适先生爱以他的学问地位“待价而沽”,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见《遗嘱》)。

⑥说到鲁迅先生的对一切事都很悲观,也只说了一半。他的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无疑的使他变成虚无主义者;这幻灭的影片,如《好的故事》所写的,的确够悲观了。但鲁迅先生在《自选集》的序文,已经提到他自己意识的转变,说:

(背面还有试题)

“我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他自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 ⑦启明先生也说鲁迅“多疑”,这倒是很有趣的。“多疑”和“非常透彻的观察事物”正是相反,既说他“多疑”,又说他“观察得非常透彻”,这两句话,不知怎样合得逻辑。以医病为例,断症既明,则开方自易,不必犹疑了。鲁迅先生有一回,说:“……有些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横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⑧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

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对于“多疑”二字的正面驳斥,已经一见不一见,他决不料死后还要蒙“多疑”二字的冤枉的。

⑩我和鲁迅先生间的交谊,自然不及启明先生之“亲”而且“切”。本不必“谬托知己”。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 (选自《鲁迅先生纪念文集(上册)》)

12.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周作人认为,鲁迅个性很强,很容易生气,而且多疑,他的思想起初深受尼采的 影响,后来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B. 在作者看来,鲁迅变成悲观的虚无主义者,是源于其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 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

C. 从第⑦段“但我总如野兽一样……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鲁迅隐 忍苟安、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

D. 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他与鲁迅的情 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

E. 本文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给作者的书信及其文章中的话,来剖析自己对鲁迅人格、个 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13. 文章开头引述周作人在北平和记者的谈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4. 在曹聚仁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本加以探析。(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7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7分)

文学就是修辞的集散地。莫大的创造欲望和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给修辞以巨大的实验空间。文学时常击穿常规语法、废弃标准语汇,撇下说明书式的文从字顺,竭力寻找

(zhǎn)新的话语可能。这时,文学对于“陌生化”的爱好显然与修辞的天性——孜孜

① ② ③

不倦地除旧布新——( )。a不仅人们可以从文学之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精妙遣词,b甚至还可以从文学之中发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种奇特的造句。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更多是在文学的辖制下活动。人们可以看到,诗的修辞无法移诸小说,戏曲的修辞也同电影( )。

(1)文段①~③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 处,应改为 。(要求:以汉字书写) (2)根据文段中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

(3)文段中括号空缺处应填入的成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拍即合 格格不入 B.不谋而合 形同陌路 C.丝丝入扣 方枘圆凿 D.异曲同工 各行其是 (4) 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答: 16. 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2分)

上图是关于国民阅读方式偏好的调查结果(数据资料取自2013年《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请你根据图表,写出一条结论,不得出现数字,不超过20字(不含标点)。(2分)

答: 17. 将下面的短语分别组成一副元宵节(甲)和一副中秋节(乙)对联,排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花开丛桂 ②玉烛长调千古乐 ③月下有楼皆博饼 ④时际上元 ⑤辉映终宵 ⑥月当五夜 ⑦花灯遍照万家春 ⑧天涯无客不思家

A. (甲) ①②⑤⑧/(乙)④⑦⑥③ B. (甲) ④②⑥⑦/(乙)①③⑤⑧ C. (甲) ⑥⑦④③/(乙)⑤②①⑧ D. (甲) ⑥⑦⑤②/(乙)①③④⑧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在福州,“郑兴利”是可以用一辈子的剪刀,是女孩出嫁时陪送的象征心灵手巧的嫁妆。一百多年来,正是凭着这个“利”字,“郑兴利”在机器制造的大浪淘沙中幸存,成为福州最后一家手工锻造剪刀店,并被列入“中华老字号”。

对于“郑兴利”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