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81c0b9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f

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培养与训练研究

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 杨纯

一、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并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此时老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

教师

(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 (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

(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

(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

学生

(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 (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 (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

(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

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出 版 社:中央民族大学) 三、课题的选题背景: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却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并且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就具备了语文能力。对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使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能力,以至于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提问这一具体环节上,师生的参与普遍失衡,而且是年级越高,现象越严重。而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我特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的研究意义 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烈。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在等待别人的回答。自己却力不从心,无从着手。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想法。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没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对学生以肯定的回答。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感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生从语文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增强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信心。.

五、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2、育人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让孩子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

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使不同的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

六、课题研究重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自己研究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七、课题研究思路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

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八、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城关一小2008级(1)班学生。 2、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依据课题的内容,语课题组的成员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二)、个案研究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

(三)、文献参考法。在研究过程中,经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并定期按照指导老师推荐的一些与研究有关的文章,主动学习借鉴。自己在读的时候作上笔记,并在读的基础上写读书体会,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

(四)、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及时反思,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框架,预设研究过程经历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03——2013.04) (1)积极报名参与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