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共产党宣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8896e26af1ffc4ffe47acfb

《共产党宣言》导读

内容简介: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套丛书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和价值,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书的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够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套丛书观点阐释准确,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其特有的“四性”,即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更能极大激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求。

作者简介:

艾四林,1965年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德国多所大学哲学系、政治学系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96年9月——1998年12月,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2001年1月——2009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7月以来,担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等。青海大学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讲学计划讲座教授以及兰州大学兼职教授等。

章节选读:

总序 读经典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艾四林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 教育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要求,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45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提出要读5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要求,到了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广大干部要阅读和学习12本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虽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这样的课程,但教师一般会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对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更是其必修的核心课程。因而,使青年学生拥有一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一直是我们着力探索的重要教学科研任务。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毋庸讳言,直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可谓卷帙浩繁,仅仅就历史考证版(MEGA2)《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而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就计划出版120卷左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有50卷(53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出齐后将超过60卷,《列宁全集》也有38卷。让作为非专业学者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去读这么多的原著,显然是不现实的。

有鉴于此,应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之邀,我们组织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研究的教授为主的编写队伍,对精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导读,并分批陆续出版。在编写中,我们强调导读著作风格的通俗性和文

风的可读性,要求每本导读著作的字数控制在10万字左右(个别除外),使之介于大部头研究专著和合集之间。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的撰写,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专著;另一种是把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分章节加以介绍,然后汇成一本合集。相对来讲,前者的优势是研究精深、学术性强,其体例和风格主要适合专家学者,但相对于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深奥,往往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后者的优势是比较集中、简明扼要,但内容较为单薄,往往会使读者感觉不解渴。因此,我们这套丛书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体例和风格,兼收上述两类导读著作的优点,从而起到积极的探索作用。

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广大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一点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1年11月11日于北京清华园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并发表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际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要真正理解《共产党宣言》,也许从成书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经历、思想传承等出发,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分析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指出:“大约在18世纪的晚期,西欧发生了两股演变潮流,接着蔓延至美国??第一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是政治革命的影响。”[2]吉登斯认为,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指历史教科书的插图中所示的那些童工在矿井下拉煤的场景,也不仅仅是指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应该被理解为是代表了人们总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农业型的前现代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前现代文明几乎都是农业型文明,其中大概有90%—95%的人口依靠耕地为生,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点,使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在谈及政治革命的时候,吉登斯指出,政治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叛乱,叛乱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而革命则指积极改变整个政治制度并用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的行为,换句话说,革命意味着改变整个政治框架。在此,吉登斯特别提到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他说:“历史因为1789年法国革命而首次出现了世俗

的、民主的或为民主思想所感召的政权。”[3]从这种意义上讲,法国大革命塑造了现代政治的框架。无独有偶,享有国际声誉的左派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同样特别看重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后世的影响:“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可以说,整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受到了这两场革命的激发,是对这两次大革命给西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一种回应。同样,这两场革命也决定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一词是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的,这一名词的产生可能是受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过,虽然“工业革命”这一词语的产生要晚于法国大革命,不过,它的发生却要早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关于工业革命到底产生于何时,史学界存在着争议。有些西方历史学家把工业革命的产生追溯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不过,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之后,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把18世纪8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真正起飞点,而这一起飞点与英国著名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进原始蒸汽机的历史性工作的时间大体上吻合。一开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不太明显,大约到了1840年前后,官方和非官方的关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的著作才开始大量地涌现出来。完成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恰好诞生于工业革命正日渐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时代。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兴起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崛起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以下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第一,新航路的开辟,包括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第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所有这些导致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空前高涨。在这两者之间,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地贸易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殖民地贸易则大大推动了西方世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对殖民地金银财富的掠夺和商品市场的侵占,才使得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完成。

与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1825年,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广大劳动群众和小商人、小资产者的不满,社会革命开始酝酿,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近代工人阶级运动开始逐渐展开。这其中,集中爆发于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最具代表性:1831年和1834年,法国丝织业中心城市里昂两度爆发了工人起义;1844年6月24日,德国纺织业中心西里西亚爆发了工人起义;1838年—1848年,英国爆发了被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5]的“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