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题(老师给的期末考试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题(老师给的期末考试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9371de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3d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及小叶间导管。主导管及各级分支导管边缘光滑。分支导管自主导管分出较早、主导管较短者称为干线型;分支导管几乎在主导管近腺体的1/3端同时分出,主导管较长者称为分散型 。干线型较为常见。

3.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整齐的弧形,腺泡影像分布均匀。主导管自导管口向外侧伸延;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大部分导管分支位于下颌升支外侧,小部分导管分支可延伸致下颌升直内侧。

4、涎(腮)腺分泌功能片在拍摄涎腺造影片后5分钟,拍摄涎腺分泌功能片。在涎腺分泌功能正常时,造影剂应全部排空。但在用碘油造影时,往往在造影后5分钟功能片仍有少量造影剂滞留。排空情况除主要与涎腺分泌功能有关外。 第5章 牙及牙周疾病 牙及牙周疾病

一 定义:龋病(dental 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 分类: 龋病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三 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

四 影像学表现

1.浅龋: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检查用常规根尖片。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

3.深龋: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

4. 继发龋: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边缘常不光滑。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第3节 根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 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 一 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1 分类:根尖脓肿(PeriaPical 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可变色,无活力。

2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1 病因: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 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 2 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

3 影像学表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1 临床表现: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

2 影像学表现: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 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 影像学表现: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第五章 牙及牙周疾病

牙周炎影像学表现:牙槽骨水平型吸收主要表现、牙槽骨垂直型吸收主要表现、牙槽骨混合型吸收

第六章 颌面骨髓炎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是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周或根周组织感染,没能得到合理治疗,炎症由颌骨内向周围扩散,再累及密质骨和骨膜。

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性骨髓炎和弥漫性骨髓炎。

病理过程:化脓性致病菌——牙髓腔感染或根尖周感染——骨髓腔感染(骨髓腔充血、水肿和破坏——哈弗管引流,密质骨破坏,骨膜下脓肿,进而死骨形成。

影像学表现 2周前X线表现阴性。2W之后X线表现:弥漫破坏期(特点:骨质破坏越近病原牙破坏越明显,病变边界不清)、病变局限期(特点:骨质破坏边缘与正常骨质分界清楚)、新骨形成期、痊愈期。 好发部位在下颌骨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途径的特点主要是由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进而侵犯骨膜、密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质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程。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下颌骨升支侧位片表现:下颌骨升支乃至下颌体弥漫性骨密度升高(骨膜成骨的表现),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表现:密质骨外有成堆骨质增生。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有时可见线状骨膜反应。

第七章 颌骨囊肿

一、颌骨囊肿 分类:颌骨囊肿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前者主要有炎症性的根尖囊肿和残余囊肿,发育性的含牙(滤泡)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等;后者主要有发育性的面裂囊肿和其它骨囊肿(如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二)含牙囊肿

1 临床表现:含牙囊肿是较常见的颌骨囊肿,最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最多见于20-40岁。

2 影像学表现:含牙囊肿的X线表现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出牙(恒牙多见,也可是埋伏多生牙)。所含冠一般朝向囊腔,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但有时因投照角度的影响牙冠或牙冠和牙根的一部分包含在囊腔中。所含牙的数目多为一个,也可以是含牙囊肿一般以单囊表现为主,多囊少见。密质骨可膨胀变薄。 (一)成釉细胞瘤

1 定义:成釉细胞瘤(amelobastoma)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大部分成釉细胞瘤为骨内生长型,周围型者罕见。 2 临床来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30-49岁)。下颌多于上颌,下颌者约 70%发生在磨牙和升支区 ,20%在前磨牙区,10%在切牙区。颌骨向唇颊侧膨大,扪之有乒乓球感。

3 影像学表现:X线上成釉细胞瘤表现多样,主要分多房和单房型,其它类型少见。 (1)多房型 多房型在成釉细胞瘤中最多见。其分房大小常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叠。各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有的病灶还表现为大囊周围有小子囊出现。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为密度增高的白线所包绕。膨胀以向唇颊侧为主。被肿瘤包绕的牙根可因肿瘤侵蚀而呈锯齿状或截断状吸收。还可向牙根与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内生长并造成牙槽骨吸收,两相邻牙根也可被推分开。

(2)单房型 :其X线表现特点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肿瘤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蜂窝型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峡。肿瘤边缘清晰。完全呈蜂窝状改变的成釉细瘤并不多见,其多与成釉细胞瘤的多房型或单房型的大房同时存在。肿瘤内可以含牙。

(4)局部恶性征型: X线片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这种X线表现颇似颌骨恶性用 (5).共同的X线特征:①颌骨膨胀,以颊侧为主;②牙根呈锯齿状吸收;③ 肿瘤侵人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硬骨板消失;④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⑤肿瘤区牙齿可被推移位或脱落缺失;⑥瘤内罕见钙化;⑦瘤内可含牙。

(二)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 临床表现:牙源性角化囊肿下颌较上颌多见,下颌者主要位于下颌第三磨牙区,约在一半左右的中可见病变向前伸展至下颌骨体部,向后伸展至下颌骨升支。位于上颌骨者,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

2 影像学表现:牙源性角化囊肿的X线表现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囊肿内可含牙或不含牙。部分囊肿波及颌骨范围较大,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发展(下颌明显),颌骨膨胀可向舌侧发展,甚至穿破舌侧骨板。多囊者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牙根吸收少见,多呈斜面状。手术后复发率高。

第九章 颌面骨折

第一节 概论 一、骨折基本X线表现 1、骨折线 2、异常致密线

3、骨小梁扭曲紊乱 4、游离碎骨片 5、压缩变形 6、骨缝分离

二、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 1、骨折部位和数目 2、骨折类型 3、骨折移位情况

4、骨折线与牙齿的关系

5、骨折线与正常牙齿和颅缝的区别 三、骨折的愈合

1、血肿形成机化-骨样组织形成期——骨折线清晰(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1-2个月)

2、骨样组织钙化,致密骨痂形成期——骨折线模糊(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3-6个月)。

3、致密骨痂不断增多乃至朔形期——骨折线消失(1-2年) 第三节 下颌骨骨折

1、是颌面骨折的好发部位,占45%-790%。

2、骨折于颏、体部最多,其次为下颌角和髁状突。

3、临床表现:局部软组织损伤、咬合混乱、开口受限。体检发现下颌畸形、骨摩擦感。。

4、骨折类型:单发、多发及粉碎性骨折。颏部骨折、颏孔区骨折、下颌角部骨折、髁状突骨折的主要X线检查方法及其X线表现。髁状突骨折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CT)及作用。 5、上颌骨骨折的类型

1)LeFort I型骨折: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 2)LeFort II型骨折 :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 3)LeFort III型骨折:看骨折线通过的部位。 5、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骨折检查中的作用。

6、上颌骨骨折的间接征象:窦腔密度增高,立位窦内液平面。 原因:上颌窦内出血、黏膜肿胀。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