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0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160379a26925c52cc5bfab

都不如人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事实上,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正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契机。如果毛泽东已经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那么,邓小平就没有这个重要契机了。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论断。

第三,邓小平理论诞生的现实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新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在实践中的实现,都与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关。正像毛泽东思想是适应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样,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当代社会的明显特点,就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曾做过艰辛的探索,成绩巨大,但教训也极为深刻。当历史列车把中国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在指导我们实践的原有的理论已失去解释力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人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第四,邓小平理论诞生的思想渊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着先导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经典作家思考社会主义的方法,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依据。如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假设,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变成了现实。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较好的思路,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很多问题,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思想显然受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启发。建国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正面的历史经验。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主张,尽管这些思想和主张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有的甚至是一些火花,但却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基础。【讲课补充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材料】邓小

41

平一方面没有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立足于新的实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第五,邓小平理论诞生的主观条件——长期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经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总结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一方面这个领导集体的成员特别是其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个理论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而做出了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的是邓小平。另一方面,也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邓小平之所以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长期人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经历和崇高品格分不开的,邓小平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漫长曲折的“三落三起”传奇式的革命生涯,积累了民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他那种好学深思的品格,练就了他无比深刻的敏锐的力;他那种坚强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熔铸了他独有的风范。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说,邓小平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始终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作为执着的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胡锦涛说,邓小平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不顾个人荣辱,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整顿“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全面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的峥峥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尽管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陷入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然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但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说:“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邓小平早就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邓小平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伟大品格和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永远鼓舞我们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胡锦涛强调,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胡锦涛指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邓小平曾经谆谆告诫:“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

42

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胡锦涛说,邓小平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许多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胡锦涛说,邓小平提出: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发展的地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

——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等等。 胡锦涛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为我们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1978——1982)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形成和命题提出时期。

这一时期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它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这篇重要文献和《思想路线、政治践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践来保证》、《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等文献,阐述了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等文献,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原则和政治界限。《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和国家领

43

导制度的改革》等著名文献深刻地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关于要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观点,关于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或先或后形成的。通过拨乱反正,这个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政治路线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逐步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重要命题。

2、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1982——1987)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形成的时期。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后,使邓小平领导的探索有了中心、主题、目标、道路等,整个理论研究就在这个命题下不断完善、充分。在这一全面改革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先后发表的《一心一意搞建设》、《各项工作都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实行改革》、《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等重要谈话,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指导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了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深入地研究和论证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地概括和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系统地分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1987——1992)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时期。

党的十三大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实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央要有权威”、“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等等;同时对经济体制改革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等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当然,这一时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发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但是党中央明确宣告:党的基本路线与十三大的决策是正确的。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