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0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160379a26925c52cc5bfab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与文化条件。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他们追求民主,提倡科学,以磅礴之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启发了人们的科学理性和民主主义的觉悟,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激励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与文化条件。

第四,十月革命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国际条件

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向黑暗势力开火,其斗争精神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极大鼓舞。十月革命促使西方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桥梁作用。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给一战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它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它的一些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全新面貌。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虽然总有人“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只会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而不会被历史所淘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邓小平却鲜明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28页。)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作为中国的大学生,应该牢记,中国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救亡图存,经过近八十年的艰难探索,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艰难求索的突出特点,就是比较。中国是在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之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

9

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南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65页。)他在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60页。)他批评那些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10页。)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是这样要求的,而且他们本人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归因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百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

这种与时俱进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即由于时代和历史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反映新时代的新内容,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生活在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时代,他生活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最新发展,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根据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揭示,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的胜利,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6页。)邓小平赞扬列宁这种创新精神:“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

另一种是“空间”意义的与时俱进,即由于国度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同国家的新经验,由此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有共同理想的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运动,是统一的世界运动。但是,世界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页。)因而,马列主义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10

毛泽东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5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必然要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实际地运用它来认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从党成立起,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程并不是平坦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是由于,要使产生于欧洲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使这种典型的以产业无产阶级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适合于以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基本群众,以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基本条件的中国,这一过程必然是坎坷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毛泽东说过:“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29—30页。)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仅有马克思主义主义还不行,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如何纠正党和红军中存在的主观主义问题。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告诫全党同志要注重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1930年,毛泽东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5页。)的重要论断。此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只是当时还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环境,便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其每一表现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后来,毛泽东又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各种不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生动地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

11

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331—332页。)这里的“香”、“臭”、“活”、“死”都是一种比喻,所谓“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思想脱离实际,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判断和制定的具体纲领,不懂得恩格斯一再强调的,社会主义理论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谓“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虽然是毛泽东明确表述的,但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党的许多早期领袖和革命家,如李大钊、蔡和森、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也都表达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过探索。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第335—336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作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何区别与联系?请同学们先回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革命与建设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要“民族化”,而且要“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其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重讲民族化、地域性,没有特别提出时代化问题,这是因为当时战争与革命的主题没有改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强调“民族化”已经不够了,还需要与时俱进,强调“具体化”。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包括了“民族化”和“具体化”两方面的内涵。

实现这一结合的关键在于:

(1)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

12